美國線漲價成功後11月1日擬再漲千美元 只要有實漲就算成功
▲貨櫃船公司11月1日美國線每大箱運價擬再調漲1000美元。(圖/紐澤西港務局提供)
記者張佩芬/臺北報導
貨櫃船運聯盟本月15日歐美線推出漲價辦法,其中歐洲線實現比例僅約三成,美國線在減班足夠情況下,每大箱(40呎櫃)原定漲600美元左右,實漲約500美元,實現比例達83%,船公司再接再厲,已陸續通知11月1日要再漲1000美元;攬貨業者指出,在大幅減班現況下,是有可能再漲,對船公司來說,只要能實漲1到300美元都算成功。
超大型攬貨公司負責人指出,實際上目前市場貨量少了很多,臺灣市場像螺絲螺帽、手工具業者在美國加高關稅後受到衝擊很大,不少公司都已未見出貨,運價能漲全靠船公司大幅減班,在艙位供給減少情況下,船公司優先收高價貨,長約貨則以一比一配比方式收載,也就是以長約價與現貨價的均價計收。目前美西線運費水平較高的船公司每大箱收1900-2100美元,美東線收2900-3100美元。
上週四(16日)德魯裡世界貨櫃運價指數 (WCI)上漲2%至每大箱1687美元,是該指數在連續17 周下跌後首次上漲。從上海到洛杉磯的現貨運價上漲1%,至每大箱2195美元,到紐約的現貨運價上漲1%,達到3236美元。
德魯裡預計,在運送人實施的基本運價調漲計劃(GRI)推動下,本週將進一步加高實收運價。但德魯裡指出,預計這種勢頭將是短暫的,運價可能很快就會下降。如果運價回跌,運送人會在11月1日和11月15日進行新的GRI嘗試,以抵消這種下降。
德魯裡貨櫃運測(Drewry's Container Forecaster)預計,未來幾個季度供需平衡將減弱,將導致現貨運價收縮。
德魯裡統計,在第43周(10月20日至26日)和第47周(11月17日至23日)期間,貨櫃船公司撤回了主要東西航線7%的定期航班(714個航線中的 51個),其中跨太平洋東行佔49%,亞洲-歐洲/地中海佔33%,跨大西洋西行佔18%。
不過超大型攬貨公司估算,美國線約減了三成航班,已經有非聯盟船停止派船,改以租用同業艙位方式提供客戶服務。另船公司減班也是要付出代價的,因爲閒置船隻的固定成本還是要支付。閒置船隻主要是省掉油料支出,美西線一趟來回估計要花費近百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