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退出國際援助 中國要取而代之仍有極大差距

美國大規模退出國際援助,引來國內外許多抗議,很多人期待中國能展現大國風範取代美國在國際援助上的位置。(圖/美聯社)

川普上臺後,美國大幅削減國際援助,國際上盛傳中國可能會藉此機會填補美國的空位、進一步推廣軟實力。不過專家分析稱,以傳統意義上的國際援助而言,中國目前對外援助金額只有美國的3%~5%,許多項目仍是透過「一帶一路」進行的投資或貸款,要取代美國還有相當大距離。

據《德國之聲》報導,過去數十年來美國都是聯合國最大資助國,在維和工作、人道援助和糧食援助方面都是最大金主。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之中,美國投入的外國援助資金也遠超過任何國家。

然而,在川普的聯邦政府精簡計劃之下,美國大量取消外國援助,現在許多國家認爲美國不可靠,,對全球南方國家而言,美國究竟是否已失去人心仍需長期觀察。

專職國際援助的研究機構AidData的分析師克斯特(Samantha Custer)認爲,以傳統意義上的「援助」(雙邊資金和優惠貸款)來看,中國要取代美國「還不太可能」。事實上,中共的官方援助數據很難追蹤,但有研究顯示,大陸每年的外國援助預算大約落在20億至30億美元之間,遠小於美國。據OECD在2023年的統計,美國的外國援助達到640億美元。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學者希託(Paa-Kwesi Heto)則以非洲爲例指出,中國提供給非洲的資金之中,「援助」只佔很小一部分,很多是透過「一帶一路」倡議提供的投資和貸款。中共官方數據顯示,「一帶一路」最初10年對外投資超過2400億美元,中國還承諾投資數十億美元在非洲的基礎建設和發展項目。

專家分析說,中國對外推廣「軟實力」逐漸以經濟發展爲取向,協助發展中國家基礎建設的同時,也強調要開放市場給大陸企業投資。如今,中國借出去的錢,比任何國家都多,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雙邊債權國。

另有學者表示,接受中國的援助會因爲借貸規模太大導致債務難以負荷的風險。學者希託說,很多非洲人雖感謝中國的投資,但也有人感覺「中國把比較次等的產品送到他們的國家」;當地人跟前去投資的中國企業之間,也存在緊張關係,特別是針對中企的人權爭議。

雖然如此,中國的經濟援助使其全球影響力取得較大進展。蓋洛普民調數據顯示,過去幾年中國在非洲的聲望有所增長,2023年甚至稍微超過美國。不過中料也面臨一些難題,要在當地社羣建立信任,必須證明他們是公正的商業夥伴,而不只是債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