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跨海「雙聲帶」 戳破中國法律戰老把戲
▲美國在臺協會(AIT)明確指出,《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與《舊金山和約》都未決定臺灣最終政治地位,並指中國刻意曲解歷史文件,用以支撐其脅迫臺灣的行動。(圖/資料照)
●洪浦釗/東海大學中國大陸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執行長
八月十五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屆滿八十週年,中國外長王毅高調發言,強調《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要求「臺灣歸還中國」,藉此營造臺灣理應從屬中國的國際法印象。這不是什麼新鮮言論,而是中國慣用的「法律戰」老把戲──將歷史文件斷章取義,包裝成既定事實,進而企圖在國際社會塑造「一中原則」不可撼動的氛圍。
對中國而言,這種戰略一以貫之,無論是在紀念抗戰的場合,或是國際組織的場域,法律戰的核心目標就是要將臺灣「去主體化」,進一步壓縮國際生存空間。
美國主動迎擊中國法律戰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國際情勢已不同以往。中國再度搬出二戰文件照表朗誦,但美國不再只是被動迴應,而是主動迎擊。
美國在臺協會(AIT)明確指出,《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與《舊金山和約》都未決定臺灣最終政治地位,並指中國刻意曲解歷史文件,用以支撐其脅迫臺灣的行動。隨後,美國國務院也跟進背書,重申AIT說法完全正確,並強調中國的敘事是錯誤的。
這種跨海「雙聲帶」操作,顯示華府有意透過官方與準官方機構,直接戳破中國法律戰的虛假論述,把臺灣地位問題重新拉回國際法的專業框架,避免任由中國的片面主張持續擴散。
反擊中國 跨國響應
更關鍵的是,這已不再是單一國家與中國之間的爭論,而是逐漸形成的國際趨勢。就在今年,美國衆議院無異議通過《臺灣國際團結法案》,要求美方在國際組織中運用話語權抵制中國的錯誤操作。這只是其中一例。近幾年,歐洲議會、加拿大、英國、荷蘭、比利時、捷克等國會,也相繼通過決議,公開駁斥中國對2758號決議的曲解,並表達對臺灣的支持。
這一系列行動顯示,對抗中國法律戰,已不再只是中美之間的拉鋸,而是跨國立法機構共同響應的制度性趨勢。中國原本意圖藉由法律戰營造「國際共識」,結果卻反而凸顯其虛構邏輯,促使更多國家同步意識到問題所在,並以具體制度手段加以反擊。
▼中國慣用的「法律戰」老把戲──將歷史文件斷章取義,包裝成既定事實,進而企圖在國際社會塑造「一中原則」不可撼動的氛圍。(示意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守護規則 國際重要節點
國際社會在立法層面接連動作,是民主國家對自身制度的防衛。當中國用2758號決議來重寫規則、壓縮臺灣空間,其實衝擊的是所有國家的決策自主。
這也是爲什麼歐美、亞太多國的國會願意用正式決議駁斥中國的法律戰,因爲這攸關整個國際體系的完整性。臺灣在這過程中,既是壓力的焦點,也是價值的試金石。無論是公共衛生、國際航安,或是供應鏈安全,臺灣的參與都直接連動到其他國家的利益。
換言之,臺灣已經不只是國際議題的「被動對象」,而是推動國際社會守護規則的重要節點。這種結構性的角色,纔是各國敢於在法律與制度層面挑戰中國論述的深層理由。
拒絕讓中國敘事 在臺灣內部找到迴響
然而,這一切的國際變化,最終仍取決於臺灣自己的態度。如果臺灣國內有人隔海唱和中國的說辭,甚至將「臺灣未定論」錯誤解讀爲臺灣沒有主體性,那麼等於自行削弱了國際社會對臺灣的支持力道。
臺灣必須清楚掌握論述主導權:一方面指出中國法律戰的荒謬,一方面強化臺灣民主自決的正當性。更重要的是,臺灣社會要有共識,拒絕讓中國的敘事在內部找到迴響。唯有如此,國際社會的支持才能真正內化爲臺灣的戰略資產,而不是淪爲國內政治攻防下的消耗品。
80年前,二戰結束所開啓的國際秩序,是以反侵略、尊重人民自決爲核心。今天,中國試圖透過法律戰顛覆這套秩序,卻反而凸顯它自己與國際主流價值的背離。當美國與更多國家站出來揭穿中國的法律戰,當國際立法機構逐一對2758號決議正本清源,這就是國際格局正在出現的新變化。
臺灣需要做的,就是堅定走自己的路,讓自由與民主繼續成爲世界無法忽視的存在。
▼臺灣必須清楚掌握論述主導權:一方面指出中國法律戰的荒謬,一方面強化臺灣民主自決的正當性。(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