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叫停光伏和風電,對中國廠商影響幾何?

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 / 吳子鵬)日前,美總統特朗普在 Truth Social 平臺發文稱:“我們不會再批准破壞農田的風電或光伏項目。美國的愚蠢時代已經結束!” 這一表態延續了其對可再生能源的強硬態度,即使在電力供應不足的地區也不例外。2024 年 1 月特朗普再次就任總統後,立即簽署行政令暫停所有海上和陸地風電項目的聯邦許可證審批,並明確表示 “我們不會發展風能”。

特朗普將美國電價上漲歸咎於可再生能源,認爲隨着燃煤電廠等傳統機組不斷退役,而數據中心及其他行業的用電需求快速增長,美國最大電網運營商 PJM Interconnection 出現供需緊張,推動電價上漲。然而,根據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數據,能夠最快緩解供需缺口的,恰恰是光伏與電池儲能項目。

歐洲能源設備大廠首當其衝

美國此舉對全球光伏和風電產業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先看光伏方面,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 CPIA 的統計數據,2024 年全球光伏市場呈現出蓬勃的發展態勢,新增裝機容量達到 530GW,同比增長 35.9%,累計裝機容量更是首次突破 2TW,高達 2076GW。而標普全球(S&P Global)報告了 2024 年全球前十大光伏市場情況,分別爲中國、美國、印度、德國、巴西、西班牙、巴基斯坦、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和意大利,其中美國排名第二,在全球佔比爲 9%。

2024 年,美國新增光伏裝機量近 50GW,較 2023 年增長 21%,佔當年美國新增電力總量的 66%,連續第二年刷新裝機量紀錄。截至 2024 年,美國累計裝機量達 235.7GW,過去 10 年美國光伏市場平均年增長率達 28%。如今,美國有近 7% 的電力來自光伏。雖然美國戶用光伏市場出現了萎縮,不過在工商業、社區和公共事業等領域,依然保持迅猛增長。

再看一下風電,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最新公佈的數據,風能在美國 2024 年第一季度的發電結構中進一步鞏固了其領先地位。與 2023 年同期相比,發電量增長了 9.5%,達到總髮電量的 12.2%,這一比例是水電發電量的兩倍以上。按照原有的規劃,到 2028 年美國陸上風電的發電量預計將激增至 1754 億千瓦時,海上風電發電量也將達到 187 億千瓦時。

但從當前的情況來看,這或許只能是美好的設想了。特朗普的政策直接導致美國國內光伏和風電項目的建設停滯或放緩,歐洲風電設備廠首當其衝。實際上,就在今年年初,歐洲海上風電開發商 Orsted 公佈第四季度減值支出 121 億丹麥克朗(16.9 億美元),理由是其 Sunrise Wind 項目延遲且成本上升,以及美國融資成本上升。該公司表示,已經重新評估了位於紐約蒙托克以東約 30 英里的 924MW 海上風電項目,將延誤和成本增加考慮在內,這將導致第四季度減值 43 億克朗。

法國道達爾能源也終止了美國 Attentive Energy 海上風電項目 3GW 的開發計劃,其指出特朗普將給海風開發帶來諸多不確定性和風險;意大利普睿司曼公司宣佈放棄在美國建造海上風電場電纜工廠的計劃;另外,西門子歌美颯和施耐德電氣等廠商也會受到影響。因此,美國市場的關閉使得歐洲風電廠商需要重新調整供應鏈佈局,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將更多的資源和精力投入到其他市場,如歐洲本土、亞洲等。同時,歐洲廠商可能會加強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合作,以尋求更穩定的市場和供應鏈。

中國廠商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從市場份額來說,特朗普政府暫停新項目審批,意味着中國廠商在美國的光伏和風電組件、設備出口將大幅減少。尤其是在光伏市場,四大光伏巨頭晶科能源、隆基綠能、晶澳科技和天合光能在美洲市場都有一定的營業額。

其中,晶科能源的美洲營收規模更大,達到 224.32 億元,佔總營收比重也最高,達到 24.26%;晶澳科技的美洲營收爲 163.83 億元,天合光能爲 96.88 億元,隆基綠能爲 87.93 億元。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美洲包含南美洲和北美洲,主要國家包括美國、加拿大、巴西、阿根廷等。實際上,只有天合光能明確區分了美國市場。

美國此前已對中國光伏產品實施了 “雙反”、201 關稅等多輪貿易壁壘政策,導致中國對美直接出口的光伏產品較少。進入 2025 年,美國通過《大而美法案》等政策試圖構建技術壁壘,限制中國光伏產品進入其市場,並試圖培育自身具有競爭力的光伏產業鏈,這對中國光伏產業的領先地位構成潛在威脅。中國廠商通過第三國迂迴出口的策略也面臨新挑戰:美國商務部 2025 年 8 月啓動對印度、印尼、老撾光伏產品的反傾銷調查,若裁定成立,越南、馬來西亞等現有東南亞基地可能再次陷入合規困境。

在風電方面,目前中國風電整機出海市場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地區,如東南亞、中東、東歐、南美等,美國和西歐成熟市場並非主要出口目的地,因此美國政策對中國風電企業影響相對有限。

從政策來說,特朗普此次聲明是美國《大而美法案》的再一次重申,該法案中的能源與氣候政策通過系統性傾斜傳統化石能源、壓制清潔能源,構建起一套與全球綠色轉型背道而馳的政策體系。由於新能源和儲能的配套關係,這可能也會影響國內電池產業的業務開展。

不過,儲能方面需要從多個角度去看。短期內,美國《大而美法案》生效後,取消了多項清潔能源優惠政策,提前終止清潔能源稅收抵免,這使得企業投資儲能的資金回籠週期延長,成本壓力增大,進而影響到中國電池廠商的訂單量。但從長期來看,儘管光伏風電稅收抵免提前退坡,但《大而美法案》修訂後,儲能的稅收抵免(ITC)延長至 2034 年纔開始退坡,且放寬了對外國敏感實體的限制,同時法案取消對技術授權模式的支出限制,陽光電源、寧德時代可通過向美國企業授權儲能技術,獲取專利分成。

結語

特朗普政府叫停美國光伏與風電項目的政策,不僅對全球可再生能源產業格局造成衝擊,更折射出美國在能源轉型上與全球綠色浪潮的背離。對中國廠商而言,光伏產業首當其衝,儘管直接對美出口已受多重貿易壁壘限制,但美洲市場尤其是美國的業務收縮,疊加第三國迂迴出口路徑面臨的合規挑戰,無疑加劇了外部市場的不確定性;風電企業因出海重心在發展中國家,所受影響相對有限;儲能領域則呈現短期承壓與長期機遇並存的態勢,政策調整帶來的成本與訂單波動,與技術授權模式的潛在空間形成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