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關稅如何影響醫藥?多公司表態“影響有限” 券商看好板塊抗關稅風險能力

《科創板日報》4月8日訊 4月2日,美國頒佈所謂“對等關稅”。此次中國絕大部分藥品(包含各類化藥、疫苗、生物製品等)位於豁免名單,原料藥方面如維生素類、氨基酸類、激素類、抗生素和抗感染類等也被納入了豁免清單,醫療器械未在豁免清單。

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醫藥產品進出口貿易額1993.76億美元,同比增長2.13%,其中進口額914.12億美元,同比下降2%,出口額1079.64億美元,同比增長5.9%。美國市場方面,2024年我國進口150.57億美元,同比下降4.6%;出口額爲190.47億美元,同比增長11.75%。

而美國仿製藥與與原料藥進口依賴度較高。據生物技術行業、政策和學術領袖聯盟“活性藥物成分創新中心”(APIIC)報告顯示,美國人日常服用的仿製藥中,90%的抗病毒和抗生素藥物依賴從國外進口的活性藥物成分,約83%的前100種處方仿製藥依賴進口;2024年進口價值約700-800億美元的仿製藥,其中印度、中國是最大供應國,貢獻近50%-60%進口量。另據FDA報告,美國僅20%的原料藥爲本國自主生產,80%的原料藥來自海外。

綜合多家券商研報來看,總體而言醫藥板塊整體具備較強的抗關稅風險能力。

從具體細分領域來看,藥品方面,招商證券認爲,目前國內部分相關藥企API與製劑大多不在美國,影響較小;美國進口中國的藥品毛利較高,醫保影響下終端價格難改,對行業影響有限;MNC藥品若屬地生產,產業鏈影響更小。

交銀國際證券表示,首先,BD交易達成時通常只涉及藥品在相關地區IP、開發、商業化等權益的轉讓,因此即使藥品有關稅落地,對已發生和尚未發生的BD交易沒有直接影響。其次,對於一款成熟的商業化創新藥,生產成本僅佔其很小一部分,加徵關稅對創新藥銷售毛利率的影響應在低個位數百分點水平。

原料藥方面,中郵證券認爲,美國約30%的藥品原料依賴中國進口,若既有關稅持續,可能導致美國藥企成本上升,進而推動其尋求替代來源(如印度)。但印度70%原料藥依賴中國,短期內難以替代,中國仍具議價權。

醫療器械方面,分析師指出,國內反制加徵34%關稅,部分醫療器械行業有望受益於國產化加速,如手套行業、IVD耗材行業、電生理行業、止血紗行業、主動脈行業、手術機器人行業、大設備相關行業等。

光大證券也建議,增加醫療器械板塊配置,對美進口商品加徵關稅有望加速推動高端醫療器械和上游核心零部件國產化,建議關注高端影像設備、手術機器人、測序儀、電生理等細分領域的快速發展,其中研發儲備強、品牌認知度高的細分領域龍頭有望受益。建議關注在產品競爭力方面具備領先優勢的企業,這些企業有望成爲下一批領軍者,部分企業也會有取得海外收入的機會。

值得留意的是,被問及關稅影響時,A股醫藥板塊多家公司已給出迴應稱“影響有限”:

恆瑞醫藥表示,公司海外銷售業務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很小,根據2024年年報數據,海外銷售業務佔比僅爲2.56%,美國加徵關稅對公司業務影響非常有限。公司將持續密切關注國際環境變化,靈活應對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保障公司的長期穩定發展。

諾泰生物表示,根據美國政府公佈的政策內容解讀,藥品本次階段性豁免加徵,對公司影響不大,公司會持續跟蹤關稅政策實施進展並評估影響。

海爾生物表示,公司海外業務廣泛佈局於非洲、歐洲、亞太、美洲等區域,其中2024年海爾生物的美國市場收入佔公司整體收入比例不足2%,且本次加徵關稅前,公司已經基於美國當地化體系進行了意向訂單的提前備貨,因此關稅對公司業務的影響有限。公司將繼續在覆蓋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0多家網絡體系的基礎上,加快強化本土化佈局。

愛爾眼科表示,公司對進口產品簽訂的協議價格是按人民幣(稅後)價格結算,故短期對公司影響不大。公司原產地爲美國的設備、耗材,公司都有可替代的歐洲和國產產品,故長期對公司影響也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