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關稅恐致進口藥成本飆升 石崇良:健保安全準備金可支應
健保署長石崇良指出,若藥品價格上漲,現有健保總額「調節非預期風險及其他非預期政策改變所需經費」20億可支應,若不足,還有安全準備金1600億可緊急使用,也會跟政院爭取額外預算。(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美國關稅政策將對藥品開鍘,衛福部評估此舉可能帶動進口藥漲價。健保署盤點,美國進口的藥品有176項,其中相對稀少的「必要藥品」有72項,3分之1是抗腫瘤藥。健保署長石崇良指出,若藥品價格上漲,現有健保總額「調節非預期風險及其他非預期政策改變所需經費」20億可支應,若不足,還有安全準備金1600億可緊急使用,也會跟政院爭取額外預算。
衛福部長邱泰源表示,若美國提高藥品關稅,進到美國的藥品就會比較貴,對美國來講是一個很大的壓力,我們也預期有可能會影響到藥價。健保在要價方面有一定的公式,如調漲價格,可依照成本的一個提升進行處理。
民進黨立委林淑芬說,高度仰賴美國供應的有癌症用藥、疫苗、高階醫材、小兒醫材,抗生素等,關稅政策上路後,進口產品成本一定上升,最終轉嫁到民衆身上。這是剛性需求,會危害病患的權益,茲事體大。臺灣藥品市場小、利潤低,單一買家是健保署,仰賴特定供應商,一旦藥品變貴、供應中斷,根本找不到替代品。
健保署盤點,美國輸臺的藥品有176項,約佔所有藥品的1%。其中,相對稀少,屬於「必要藥品」清單者有72項,是替代難度較高,較有缺藥風險的藥,用量不大,健保申報金額爲84億。而72項藥品中,有24項屬於抗腫瘤及免疫藥物,約佔3分之1,多數仍在專利期內,藥費較高,其餘必要藥品則包括血液藥18項、感染藥18項等。
林淑芬指出,健保爲了財務平衡,已推動個別醫院總額,一旦藥品成本上升,一定壓縮到點值,基於經營壓力,醫院可能降低進藥量,影響用藥人。目前標靶藥物、生物製劑等自費品項不在盤點清單中,這些病患願意自費,是因爲這是救命的藥物,願意傾家蕩產,但政府沒有盤點,恐難以預估對自費病患的衝擊。
國民黨立委王鴻薇也關切關稅政策是否加劇病患負擔,若進口藥價格提升,健保是否會完全吸收?石崇良迴應,萬一發生成本上漲,罕藥、特殊藥品、無替代性的藥品的支付價也可提高。目前健保總額其他部門「調節非預期風險及其他非預期政策改變所需經費」有20億,不足的部分,有安全準備金1600億可以緊急支應,健保署也會再跟政院爭取額外預算。
目前健保署已着手修正「全民健康保險藥品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全民健康保險藥品價格調整作業辦法」,預計4月公告。今日衛環委員會通過國民黨立委廖偉翔、陳菁徽等人的臨時提案,要求衛福部在4月27日「健康臺灣」論壇開始前,完成相關修正,穩定藥品供應。
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提醒,關稅政策尚不明朗,應留意是否有院所趁機囤貨、哄擡價格,提高自費比例的現象。仰賴美國進口的藥品多爲抗腫瘤藥,規模較大的院所較有議價能力,當有院所把持少數資源,就會有趁機漲價的空間,可能要求病患自費使用。政府不能等到藥品通報短缺了纔有對策,必須及早對病患的用藥權益提出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