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防部準官員:臺美共同生產應聚焦複雜度較低項目

美國國防部負責政策的副次長提名人韋勒茲-葛林今天表示,他向來支持對臺灣提供武器裝備,確保臺灣擁有自我防衛所需的裝備;在臺美共同生產武器方面,應聚焦複雜度相對較低、且臺灣已具備相應人力、生產基礎設施的項目。

美國聯邦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今天針對國防部政策副次長、戰備事務助理部長等人事案舉行聽證會。共和黨籍參議員巴德(Ted Budd)問及,川普政府是否擱置透過「總統撥款權」(Presidential DrawdownAuthority, PDA)對臺提供軍事援助?

對此,美國國防部政策副次長提名人韋勒茲-葛林(Alexander Velez-Green)表示,他不清楚目前的狀態,但他向來強力提倡對臺灣提供武器裝備,確保臺灣擁有自我防衛所需的裝備。

他說,若提名獲確認,將爲此繼續努力,向高層提出各種可考量的選項,其中也包括「總統撥款權」。

關於臺美共同生產武器,韋勒茲-葛林在書面回覆中表示,正式的共同生產協議往往涉及與合作伙伴、產業之間複雜且漫長的談判。臺灣必須優先着重能儘快交付的戰力,以提升嚇阻並支持「拒止性防禦」(denial defense);因此適合的共同生產,應聚焦技術複雜度較低,且臺灣已具備相應人力及生產基礎設施的項目。

另外,共和黨籍參議員蘇利文(Dan Sullivan)在聽證會上問及,有關臺灣,如何建構可信的嚇阻力,以及美國要求臺灣提高國防預算的同時,如何加速對臺軍售武器交付?

韋勒茲-葛林表示,臺灣及第一島鏈是具有關鍵戰略意義的區域,在此區域具備強大嚇阻力,對於確保權力平衡並使美國夠達成目標而言,至關重要。

他指出,美國的重點在於「拒止性防禦」,要讓中國相信,任何侵略的企圖不僅代價高昂,最終也會失敗,因此不值一試。這也關乎美國盟友及夥伴在此關鍵區域中能發揮的作用。

他坦言,若美國不能提供盟友或夥伴所需的武器,「將會是個問題」。美國的目標是交付所需的武器裝備並維持夥伴的能力,使他們能與美軍並肩行動,以確保在印太地區形成持久的嚇阻力,在歐洲和中東等其他地區亦是如此。

此外,對於臺灣應如何加強嚇阻中國侵擾行爲,韋勒茲-葛林在書面回覆中指出,「臺灣必須繼續做更多、且動作更快」,大幅提高國防預算、進行法律和政策改革,並籌獲和入侵情境最相符的防衛裝備。

他認爲,臺灣應優先強化最適合「拒止性防禦」的能力,包括機動式陸基巡弋飛彈、短程防空、水雷、無人系統及機動火砲等。同樣重要的還有增加現役部隊人力編制,以及投資具韌性的通訊、後勤與訓練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