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臺稅率未揭曉 多位財經專家看好「正面訊號」:高機率低於25%

美國、臺灣關稅談判示意圖。圖/AI生成

美國總統川普近日宣佈對日、韓等14國的對等關稅稅率,尚未包含臺灣。部分媒體網路勢力疑配合中國大陸認知戰,連日操作疑臺、疑美論,唱衰臺灣。不過,臺灣經濟研究院長張建一、淡江大學產業經濟與經濟學系教授蔡明芳等財經專家均肯定,尚未定案代表兩國政府部門確實進入深度實質的討論,是正面的訊號。

張建一肯定,「尚未定案」代表政策仍有調整與溝通空間,愈晚公佈,代表臺灣在國際談判上仍保有彈性。他認爲臺灣有很高機率會低於日本、南韓被課徵的25%,且日、韓主要衝擊集中在汽車產業,我方可能在此選擇較低幅度,這具務實與可行性。

蔡明芳指出,包括臺灣、歐盟、印度仍在持續談判的階段。而臺灣與日、韓、歐盟等國較大的差異在於,臺灣近年主要出口的產品集中在資本財與中間財,消費財的出口比重已顯著降低,是日、韓、歐盟以汽車爲主要輸美產品最大的差異。也就是臺、美貿易關係的互補性比較高。這在川普希望防堵中國大陸洗產地的當下,應也是臺灣能持續與美國談判的主因。

蔡明芳直言,臺灣積極尋求加入高品質的自由貿易協定,如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因此降低非關稅障礙是必然之趨勢,所以開放市場的可能衝擊與因應,本應是行政院持續要與社會溝通的工作。

蔡明芳指出,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曾表明,臺灣提出好的關稅計劃,但至今尚未收到新的稅率,代表兩國政府部門確實進入深度實質的討論。且包括貿易的互補性、關稅與非關稅障礙都會影響最終稅率,現在急着憑空猜測稅率並無任何意義。

知情人士指出,相較日、韓的核心項目都包含汽車,臺灣是少數能與美國逐步進行討論且確實有所推進的國家,當然談判時間會拉得更長。美方也多次表達與臺灣的談判有正面發展,有心人士無須持續唱衰。

至於部分評論指出臺灣尚未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是卡在農業與汽車等兩產業。知情人士表示,不認爲臺美關稅談判目前有任何卡關或觸礁;其他非關稅貿易障礙,政府也會持續討論、協商。賴清德總統更是每天掌握談判團隊的進度,以確保國家利益和經濟穩健發展爲前提,爲我國爭取最合理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