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使狠批英國首相,“猛烈程度罕見”
參考消息網8月9日報道 據法新社8月8日報道,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邁克·赫卡比8日對英國首相斯塔默發起了猛烈程度罕見的抨擊,此前斯塔默敦促以色列“立即重新考慮”其加沙計劃。
美國駐以大使赫卡比(右)16日與內塔尼亞胡合影
報道稱,赫卡比在社交平臺X上質問道:“這麼說,以色列應該向哈馬斯投降,並給他們食物,而以色列人質卻在捱餓?”
“英國是否向納粹投降並向他們空投了食物?你聽說過德累斯頓嗎,斯塔默首相?你們當時空投的可不是食物。如果你當時是首相,那麼英國現在說的可能是德語!”赫卡比補充道。
美國大使這番話是在迴應斯塔默的一份聲明。該聲明稱以色列宣佈的“擊敗”加沙哈馬斯的計劃是一個“錯誤”,並敦促內塔尼亞胡政府“立即重新考慮”該計劃。
圖爲英國首相斯塔默(資料圖)
報道提到,以色列安全內閣於8日凌晨批准了一項計劃,旨在“擊敗”哈馬斯並“控制”加沙城。
斯塔默認爲:“這一行動無助於結束衝突或解救人質。它只會導致更多屠殺。”(編譯/林曉軒)
延伸閱讀
媒體:英、法、加突然轉變態度,“五常”中只有美國不承認巴勒斯坦國了
最近,英國、法國、加拿大突然宣佈:將於今年9月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
這麼一來,在聯合國安理會“五常”中,就只有美國不承認巴勒斯坦國了;這也意味着巴勒斯坦在爭取國際承認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一
先來解釋一下,承認巴勒斯坦國是什麼意思。
大家都聽過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是一個政府機構,理應管理着約旦河西岸的部分地區。不過,由於當前以色列佔領該地區的大部分領土、哈馬斯控制着加沙,這一權力機構的管理範圍和能力都很有限。
但在外交和國際法層面,承認巴勒斯坦國有重要象徵意義。只要承認巴勒斯坦國,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就可與之建立直接外交關係。他國的承認,有助於提升巴勒斯坦的國際地位和合法性。承認巴勒斯坦國的國家多了,也能一定程度上限制、約束以色列的行動。
目前,聯合國193個會員國,有近150個國家承認巴勒斯坦國。去年,挪威、愛爾蘭、西班牙同日官宣承認,還引發過一波關注。
二
英、法、加爲何此時突然轉變態度?
這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結果。首先是加沙地帶人道主義境況急劇惡化。
2023年10月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6萬多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近15萬人受傷;今年3月人道物資進入受阻後,加沙民衆面臨嚴重的饑荒風險。
此前,很多加沙平民在獲取食物過程中被殺的畫面,通過社交媒體傳向全球,對歐美民衆心理產生巨大沖擊。若三國此時仍選擇沉默,很可能被視爲與以色列站在一邊,付出相應國際政治成本。
這三國的決定,也與國內民意和政治考量密切相關。近年歐洲穆斯林人口持續增長,對部分國家國內政治的影響力增強。一些領導人希望通過解決加沙問題,爭取本國穆斯林選民的支持。
在巴以這道世紀難題上,歐洲主要國家越來越意識到,美國支持以色列並不能讓加沙永久停火,巴以問題更看不到任何曙光。因此,不少國家轉而採取與美國不同的立場,尋求更大戰略自主空間;對美國在關稅、俄烏衝突等方面的行爲,他們也藉助巴以問題表達不滿。
可以說,隨着英、法、加這些美鐵桿盟友的政治轉向,美國在巴以問題上的立場也變得更孤立。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稱將尋求讓內閣支持“全面佔領加沙地帶”的計劃 圖源:新華社
三
前面說到,在外交和國際法層面,承認巴勒斯坦國有重要象徵意義;那麼在實際層面,這種承認能否真正發揮作用?
有一點可以肯定:以色列在加沙的軍事行動、阻礙人道主義援助、在約旦河西岸擴張定居點,已持續惡化其國際形象。這種惡化,將不斷推動更多國家承認巴勒斯坦國,從而制衡以色列行動。
例如,受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解決巴以問題的“兩國方案”,一直面臨美以強烈阻力,但這一局面正在扭轉。近日法國和沙特共同主持召開聯合國高級別會議,目的就是落實“兩國方案”;會議通過的《紐約宣言》強調,“兩國方案”是實現地區持久和平的唯一現實途徑,歐盟、阿盟也作爲宣言的簽署方表示了支持。
當然,政治承認只是第一步,現實挑戰依然非常嚴峻。儘管國際社會表態積極,但只要美、以不予配合,巴勒斯坦獨立建國斷難實現。畢竟,按照“兩國方案”,需建立一個以1967年邊界爲基礎、以東耶路撒冷爲首都的巴勒斯坦國,而在現實中,以色列通過武力獲取的領土已遠超有關界線。
就在英、法、加宣佈這一決定後,當地時間8月5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揚言,要擴大以軍在加沙的軍事行動,甚至“全面佔領加沙地帶”。美國中東問題特使威特科夫,近日則在緊急訪問加沙援助點時模糊表態,稱特朗普希望改變加沙政策,使談判轉向“全有或全無”。
如果只有承認、沒有具體行動,不會從根本上改變現實。除了各方努力推動巴勒斯坦成爲聯合國正式成員之外,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進行改革、達成巴勒斯坦內部各派別團結和對巴有效治理,也是巴勒斯坦建國的關鍵。
巴以和平進程依然充滿挑戰,但國際社會,尤其是歐洲大國的集體轉向,正在爲解決這一曠日持久的衝突創造新的可能性。
文/楊光(清華大學國際與地區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