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關係」真的沒關係?醫列5情境嘆:濫用程度超越不好意思

ICU醫師陳志金對「沒關係」的濫用發出提醒,指出不少人在不當情境中使用這句話,不僅無法傳達原意,甚至扭曲了語言應有的責任感與禮貌。示意圖/ingimage

在臺灣,口頭禪豐富多元,「不好意思」、「還好啦」、「加減用」等詞語隨口就來。ICU醫師陳志金對「沒關係」的濫用發出提醒,指出不少人在不當情境中使用這句話,不僅無法傳達原意,甚至扭曲了語言應有的責任感與禮貌。他的觀察在網路上引起廣大共鳴。

陳志金在臉書粉專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沒關係」常被誤用來掩飾錯誤或合理化自己的不當行爲,其濫用程度甚至已超越「不好意思」。他舉出多個真實生活案例,揭露這句看似無害的口頭禪,背後可能隱含着冷漠、敷衍甚至傲慢。

第一個情境,是民衆在商店付款時少付了錢,遭店員提醒後卻輕描淡寫地說出「沒關係」。陳志金質疑,這裡的「沒關係」到底是「幹嘛爲了這點小錢計較」?還是「不好意思」的誤用?他直言,「多付了不用找錢,才能說『沒關係』啦」。

陳志金也提到,許多人在公共空間裡濫用「沒關係」當作無視他人的遮羞布。例如,有人誤擠上錯樓層的電梯,被提醒卻回答,「沒關係,我先坐上去再下來」。這句話表面上看似客氣,實際卻透露出「幹你什麼事」的態度。到底是真心感謝提醒,還是自顧自地認爲「不會太麻煩」?

更典型的例子出現在高鐵上。當有人坐錯位子被原位乘客提醒,卻回「沒關係,我下一站就下車了!」這種說法直接無視他人權益。陳志金反問,「你沒關係,我有關係啊!我就喜歡坐靠窗的位置,才先預訂的!我管你什麼時候要下車,你現在就應該換回來吧?」

即使在服務業中,「沒關係」的使用也值得深思。當店員錯做飲料,例如,把熱美式做成冰的,被客人提醒後說,「沒關係,我幫你重做」。看似有誠意,實際卻可能是爲了息事寧人。他質疑,這到底是「不管你剛剛怎麼說,顧客至上,你現在說了算」,還是坦承「不好意思,我弄錯了」?

更微妙的情境出現在民代面對員警開罰單的對話中。例如有民意代表在被警方開單時說,「沒關係,我們回去講」!這裡的「沒關係」,其實是一種「威嚇」?還是「就做你該做的」?

陳志金強調,「當別人損害了你的權益後向你道歉,你不介意才能回答『沒關係』。如果是自己損害了他人的權益,要說『不好意思』或『對不起』而不是『沒關係』。」這樣的語言邏輯,應該被社會重新正視。

他也好奇,大家在使用「沒關係」的時候,究竟是出於思考,還是早已成了無意識的口頭禪?

此文一出,引起不少網友共鳴,「新世代年輕人甚至直接講『沒事』,情境跟陳醫生舉例的很相似,聽了更是莫名其妙(火大)」、「這就是明明是自己的錯,硬要怪到別人身上的意思」、「你的中文程度非常棒…」、「沒關係、不好意思~是不同意思的詞啊!有那麼難理解嗎?」、「醫師你沒提醒這句話,真的現在的人真的會用錯地方」、「我幾乎沒在用『沒關係』這詞因爲能把話說清楚就不要含糊帶過,誤會都是『沒關係』來的」、「很多人都已經成爲~差不多先生(小姐)了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影響到別人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