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對印課50%關稅生效 中印迎和好契機?專家:競爭不會完全結束
中國大陸與印度長期關係緊張,但隨着川普加大對印度的關稅施壓,中印關係似乎出現了緩和跡象。(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中國大陸與印度長期關係緊張,但隨着川普加大對印度的關稅施壓,中印關係似乎出現了緩和跡象,而專家也指出在此背景下,中印是否能贏來穩定的關係。
CNN報導指出,除莫迪(Narendra Modi)外,來自俄羅斯、巴基斯坦、伊朗及中亞的領導人也將於本週末與習近平會晤,參加北京所稱的「迄今規模最大」的上海合作組織(SCO)峰會。這個由莫斯科與北京創立的區域安全組織,目標在於重塑全球權力平衡。
印度出席此次峰會,被視爲印中關係升溫的最明顯例證,這種新興的結盟趨勢,可能推翻美國多年來努力培養新德里,成爲抗衡中國大陸崛起的重要力量。
儘管印度與中國之間緊張的關係已經出現緩和跡象,但分析人士指出,川普(Donald Trump)的「美國優先」政策,正讓這兩位以民族主義爲政治基礎的領導人,開始探索一種「必要的夥伴關係」。不過,這並非推動關係重置的「主要因素」,因爲印度與中國都是基於自身國家利益在尋求關係穩定。
歷屆白宮政府一直努力透過技術轉移與聯合軍演來強化與印度的戰略關係,藉此與這個全球最大民主國家合作,抗衡在印太地區日益強勢的中國。
分析人士表示,若美國失去印度,將是「最糟的結果」。根據華盛頓智庫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中國項目主任孫韻(Yun Sun)的說法,北京方面的觀點是:「這場緩和無疑是由川普引發的。」
但分析人士認爲,這場峰會不太可能帶來根本性的結構轉變,因爲美國依然是印方最重要的夥伴,但中國大陸是印度最大的鄰居,他們必須與之共處。
印對中關係的重新調整,是其「戰略自主」政策的教科書式體現,該政策強調優先維護國家利益,而非僵化地依附於某個陣營。
印度對中戰略調整的基礎,與其說是出於安全態勢的軟化,不如說更多源自經濟需求。然而,這種經濟上的緊密糾葛,仍籠罩在緊張的軍事現實之下。
布魯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ion)外交政策項目下亞洲政策研究中心的高級研究員瑪丹(Tanvi Madan)指出,目前「尚不清楚雙方是否真的會彼此信任」。
她認爲,最大的考驗在於兩位領導人的言辭能否真正轉化爲實地的降溫行動,而這在過去曾經失敗。未來的印中關係,將取決於兩國能否妥善管理這場微妙的「舞步」。
亞洲協會(Asia Society)的阿默爾(Farwa Aamer)則說,未來可能會迎來「一種較爲穩定的關係,在這種狀態下,競爭不會完全結束,但衝突能夠被控制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