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對臺三箭 見招拆招

(圖/美聯社)

面對美國以「三箭齊發」方式對臺施壓,臺灣正處於政治與產業雙重壓力之中。從對等關稅與232條款的貿易談判、強迫勞動法執行的法遵風險、到要求晶片產能「五五分」的產業重組,美方不僅在重構供應鏈,更在重構規則。臺灣若只視這三支箭爲單點事件,容易錯估情勢;真正的挑戰,是這三支箭背後所代表的制度性轉變與戰略性再平衡。

第一支箭,對等關稅與232條款,表象是貿易談判,其實質是權力工具。川普總統以《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發出EO 14257行政命令,提出對等關稅,看似訴求公平,但其法律基礎已遭美國司法機關質疑違憲,甚至將由最高法院審理。這種不確定性,本身就是風險:它或許無法落地,卻能先行擾亂臺灣企業的訂單預期與資金調度,達到施加壓力目的。

更值得警惕的是232條款,這個來自1962年的法律工具,授權總統以國安名義對特定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其定義之寬,涵蓋就業、產能與競爭力。當前商務部針對醫療物資、工業機械、傢俱等啓動調查程序,臺灣出口美國的機械、櫥櫃與相關中上游材料供應鏈都在潛在風險中。此舉不只是貿易保護,更是將貿易轉化爲地緣政治施壓工具。

第二支箭則直指企業營運,也就是供應鏈透明與人權法遵。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嚴格執行《防止維吾爾人強迫勞動法》(UFLPA),巨大機械以「涉及強迫勞動」被CBP發佈出口暫扣令(WRO)。CBP不僅審查最終產品製造地,更深入中間採購環節。一旦供應鏈出現勞動程序瑕疵,無論是否直接來自新疆,都可能觸發扣貨或拒放。對於大量採購中間產品或在東南亞設廠的臺灣廠商來說,無異是高風險壓力測試。

此類法規是美國兩黨共識、制度化政策一環。臺灣企業除了面臨法規風險,更面對不可預測的通關時間與信譽損失。企業不只被動應對,更要主動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ESG治理體系,並投資供應鏈透明工具,以因應長期制度變遷。

而第三支箭,則最具戰略涵義。美方提出「五五分」晶片產能分佈要求,不只是產業政策,而是戰略主張。從9月20日以來,美國財政部長與商務部長輪番釋放訊號。先定調「臺灣是供應鏈單點失效風險」,再推進「美國境內製造40%以上、目標50%」具體量化指標,最後更以「保護臺灣須先確保美國有自主晶片產能」爲論述基礎,將經濟韌性與國防安全綁在一起。

在美國眼中,半導體是戰略資源、是下一階段科技戰的關鍵籌碼。當川普政府考慮以100%關稅威脅輸美晶片,並研議強制半導體進口與美國製造比率達一比一,可看出供應鏈將從過去「效率優先」轉向「地緣均衡」邏輯。臺積電在亞利桑那州興建晶圓廠,就是這場戰略重組的起點,不是終點。

綜上所述,美國三箭齊發不只是對臺施壓,更是全球產業與戰略重組序幕。臺灣不能只是防守,更應主動佈局;不能只是因應,更該預判。只有理解川普政府制度轉變本質與背後權力邏輯,臺灣才能在變局中守住優勢、創造新局。(作者爲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