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底薪 新手居服員領不到30K
臺灣居家照顧服務員爲派遣制度,不但沒有底薪,接案也要靠運氣,不少新手居服員入行前半年每月薪資不到3萬元。(紀爰攝)
2025年臺灣邁入超高齡社會,衛福部估計目前長照需求人口約92萬人,但照服員卻不到10萬人,長照人力嚴重不足,業界直指,薪資是最大關鍵;有居家照服員指出,工作屬派遣制、無底薪,月薪最高6萬元,但曾因確診新冠肺炎沒出勤,當月薪水剩1萬多元;學者認爲,居服員薪資缺乏監督機制,呼籲中央建立統籌單位,保障居服員工作權利。
「剛開始最痛苦,前半年月薪不到3萬元!」高雄居服員黃小姐投入長照2年多,近日萌生離職念頭,因這行業沒有「想像中好賺」。她當初聽朋友說,每月只要認真接案,就有機會每月賺10萬元,但實際投入才知道工作沒底薪,加上往返不同個案家,騎車在外奔波,消耗體力精神,車損頻率也高,扣除隱形成本,前半年月薪連最低基本工資都不到,果然「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半年過去,剛好另名居服員離職,黃小姐幸運承接該員的個案,薪水直接翻倍,甚至最高月領6萬元;不料,前陣子她照顧1名新冠肺炎確診的七旬老翁後,自己也染疫發病,只好向居服督導請假隔離,整整半個月沒上班,當月薪水只有1萬多元。
高齡化社會中,相關產業應前景看好,無奈居服員薪資差距極大是基層人員內心的痛!據悉,居服員計薪方式包括拆帳制、時薪制及月薪制,其中最常見的就屬拆帳制,服務項目若分爲六四拆帳,代表居服員只拿6成薪資,剩下4成由機構業者抽成,甚至有業者開出五五拆帳合約。
對於居服員薪資計算無統一標準,臺北市長期照顧服務人員職業工會、高雄市照顧服務員職業工會都說,工會僅監督各機構業者是否落實幫居服員投保勞健保,薪資福利因無法律規範,工會也難以介入。
資深居服員說,居服員薪資只接近每小時基本工資,對很多人、尤其年輕人不具吸引力。此外,長照給付標準已8年未調整,無法反映實際成本,政府應修法明定給付標準須依據物價指數調整,至少兩年檢討一次。
高雄醫學大學高齡長期照護碩士學位學程教授姚卿騰指出,居服員行業在臺灣雖然存在多年,但薪資結構始終混亂,甚至有機構業者薪水算法不透明,例如拆帳制的業者應給付轉場費用給居服員,若最後沒有確實給付,薪資條上又沒有詳細列出,基層員工恐怕也不知情。
「人力是長照品質無法提升的痛點。」姚卿騰建議,地方政府應監督機構業者落實給付居服員轉場費、特殊加給等項目,這也是最容易被忽略之處,另要督促業者落實製作財務報表,並勾稽到國稅局,多面向制衡地保障居服員薪資,才能吸引人才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