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撤銷外資在華晶片廠授權 專家:加速陸發展自主技術
美國撤銷外資在華晶片廠授權,《南早》:「中企早有備選方案,逼着自力更生」。(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據觀察者網報導,當地時間8月29日,美國商務部下屬工業與安全局(BIS)發佈一份聲明稱,韓國晶片製造商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的中國分公司以及英特爾半導體(大連)有限公司,將失去作爲「經驗證最終用戶」的快速合規資格,這意味着它們需要獲得許可才能將某些美國晶片製造設備運往其在中國的工廠。
聲明稱,該決定將在當地時間9月2日公佈120天后,即12月31日正式生效。BIS打算批准出口許可申請,以允許這些企業繼續在中國運營現有工廠,但不打算批准任何擴大產能或升級技術的申請。美國商務部負責工業和安全事務的副部長傑弗裡·凱斯勒(Jeffrey Kessler)在聲明中宣稱:「川普政府致力於堵塞出口管制漏洞,特別是那些使美國公司處於競爭劣勢的漏洞。」
香港《南華早報》9月1日報導指出,此舉標誌着中美之間日益激烈的科技競賽又向前邁進了一步,儘管兩國同意暫停加徵關稅後,經濟緊張局勢有所緩和,但美方仍在擴大其半導體出口管制制度。而隨着美國撤銷部分在華外資晶片廠使用美國技術的豁免,中國推動經濟自力更生的努力正在提振半導體行業的信心與前景,業內人士預計將會有更多自研技術出現。
西班牙金融服務公司西班牙對外銀行(BBVA)的首席經濟學家董進躍(Dong Jinyue,音譯)表示:「我們預計,美國將進一步收緊政策,以遏制中國的科技發展,並維持其在某些科技領域的主導地位,包括命令其盟友禁止技術出口或禁止在中國使用美國技術。」
「中美之間的科技戰永遠不會結束,」他補充道:「在去全球化趨勢下,晶片製造業將更加碎片化。」
據報導,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的全球存儲晶片產量嚴重依賴中國,三星電子在陝西西安運營着全球最大的NAND閃存晶片生產工廠,而SK海力士則收購了英特爾在大連的NAND晶片工廠,並在無錫擁有大型DRAM生產業務。NAND晶片被廣泛應用於U盤,DRAM技術則用於多種計算設備。
經濟學人智庫(EIU)高級經濟學家徐天辰表示,由於中國工廠在全球晶片生產中所佔比例更大,這項新規如果全面實施,將對存儲晶片行業產生重大影響。
「這可能會對手機和個人電腦等下游行業產生更廣泛的溢出效應。」不過,徐天辰表示,中國企業可能不會對美國的最新舉措措手不及,他們可能已經有了備選方案。
「中國企業長期以來一直承受着美國製裁的衝擊,零部件和製造設備的出口管制已經減緩了中國DRAM晶片的研發,」他說:「這意味着它們仍然落後於SK海力士和三星電子等行業領軍企業,但追趕的步伐尚未結束。」
董進躍表示,短期內,最新的管制措施將限制中國晶片製造商及其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以做促學」效應。「從長遠來看,這可能會進一步迫使中國發展自主晶片製造技術,並進而影響與中國國家安全和技術進步相關的整個供應鏈。」
9月1日,高盛將主營人工智慧(AI)晶片的高科技企業寒武紀未來12個月的目標股價上調14.7%,至2104元人民幣(約合295美元)。這家總部位於北京的晶片製造商,專注於雲服務器核心處理器的研發,是深度求索(DeepSeek)的主要供應商。由於美國製裁限制中國進口與AI相關的晶片,該公司正不斷擴大市場份額。
與此同時,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的股票於9月1日的交易中上漲18.5%,此前該公司公佈了由AI熱潮推動雲計算部門營收大增的業績。在全球市場競爭日益加劇之際,這一表現也令其股價大幅走高。
中國通信業知名觀察人士、中關村信息消費聯盟理事長項立剛上個月接受《南華早報》採訪時曾表示,自川普在其第一任期內首次對華發動科技圍堵以來,中國的晶片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這反倒「得益於」美方不斷加強出口管制所帶來的「挫敗感」。「我們擁有這種能力,並非像他們想像的那樣——認爲如果中國被封鎖,就無法運轉,或者就完蛋了。」
一段時間以來,美方一邊對華發動出口管制,一邊又宣稱「讓中企繼續使用美國技術符合國家利益」,不但「對華特供版」晶片出口政策反反覆覆,而且部分產品還因被曝存在嚴重安全問題而遭中方約談。
項立剛指出,中方認爲美方的做法顯然是不公平的。「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你們卻拒絕賣給我們。對於那些你們認爲已經過時的東西,還想把它們傾銷到我們的市場,佔領我們的市場,」他面對CNN反問道:「你們真的認爲我們這麼傻嗎?」
美方在政策上的變化,恰恰反映了完全自主研發的晶片供應鏈的重要性。項立剛說:「對於中國企業來說,如果我們希望確保相對安全的晶片供應,我們可能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依靠我們自己生產的晶片。」
此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曾迴應指出,中方已多次就美國惡意封鎖打壓中國半導體產業表明嚴正立場。美方將經貿科技問題政治化、泛安全化、工具化,不斷加碼對華晶片出口管制,脅迫別國打壓中國半導體產業。這種行徑阻礙全球半導體產業發展,最終將反噬自身,損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