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不手軟 臺被任意拿捏

臺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左)在白宮宣佈加碼投資美國千億美元,並與川普總統握手致意。歐新社

臺積電赴美投資,尤其是在亞利桑那州砸下千億美元建廠,表面上看來是臺積電的全球佈局,但若細究其背後的政治與經濟壓力,這場交易是否已讓臺灣落入美國精心編織的經濟控制網絡,值得深思。

例如就在美臺積電才承諾赴美投資千億美元建廠隔天,美國總統川普即呼籲國會,應廢止拜登政府補助半導體業五二○億美元的《晶片與科學法案》,臺積電未來會受何影響仍是未知數。面對美國可能的步步進逼,政府應積極制定對策,而非被動接受美國的安排。

許多人將臺積電赴美投資與「交保護費」相提並論,儘管未必完全精確,但不可否認的是,美國政府正以國家安全、產業戰略爲名,逼迫臺積電向美國遷移,甚至可能逐步掏空臺灣的半導體優勢。臺灣政府在這場風暴中,似乎只能被動應對,沒有足夠的談判籌碼來維護自身利益。

川普一向以「商人」視角看待國際關係,他的首要目標,便是讓臺灣的晶片製造能力遷往美國,以削弱臺灣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力,同時確保美國的半導體供應鏈不再受臺灣牽制。

以拜登政府任內透過《晶片與科學法案》提供補貼,進一步吸引全球半導體大廠赴美設廠爲例,美國前商務部長雷蒙多即曾直言:「美國所需的晶片超過九成在臺灣製造,這種情況無法持續下去且不安全。」換言之,美方的終極目標,就是讓臺積電的技術、產能乃至關鍵人才逐步流向美國,以確保美國對全球晶片產業的掌控權。

如今臺積電再加碼赴美投資,支持的論點認爲,這是企業全球化佈局的一部分,有助於鞏固與蘋果、輝達、超微等美國企業的關係,確保長期市場競爭力。然而,這筆投資是否真的符合臺積電自身利益?還是美國透過政治與經濟壓力,逼迫臺積電「讓利」?

臺積電在亞利桑那的投資成本遠高於臺灣,無論是土地、人力、電力等成本,皆比臺灣本土昂貴數倍。二○二二年張忠謀曾表示,美國缺乏大量製造晶片的人才,且生產的單位成本比臺灣高百分之五十,意味着美國設廠未來的競爭力恐將大幅受限,甚至可能影響臺積電的整體獲利能力。

此外,美國政府雖提供補貼,但這些補助遠不足以填補高昂的營運成本,遑論未來可能取消。甚至,美國可能進一步對臺灣施壓,要求提供更多技術授權,甚至與英特爾共享技術,以扶植美國本土企業。若臺積電最先進的製程技術被迫轉移至美國,將嚴重削弱臺灣的技術優勢,對臺灣經濟與國際競爭力構成致命威脅。

美國除了要求臺積電赴美設廠,還大舉吸納臺灣工程師。過去幾年,美國企業開出數倍薪資挖角臺灣半導體人才,甚至美國政府也積極推動簽證優惠,吸引臺灣技術人員赴美髮展。若這種趨勢持續,臺灣的半導體產業不僅面臨技術外流,甚至可能因爲人才流失而導致競爭力下降,進一步威脅臺灣「護國神山」的地位。

目前政府在半導體議題上,過於依賴美國,以至於缺乏談判籌碼,無法有效抗衡美國的壓力,也讓美國認爲臺灣「別無選擇」,因此對臺施壓毫不手軟。臺灣應重新調整戰略,透過更靈活的外交與經濟戰略讓美國知道,若施壓過度,臺灣仍有與大陸保持一定互動的空間,從而讓美國在對臺政策上更爲剋制,避免被美國視爲可以任意拿捏的棋子!否則,當美國「吃幹抹淨」後,「護國神山」恐怕將山塌國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