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老師來上課!狗狗進入早療中心陪慢飛天使找回笑容

引導幼童嘗試喂點心給治療犬。(林雅惠攝)

引導幼童靠近治療犬並嘗試環抱。(林雅惠攝)

建立正確的口語指令,讓幼童與治療犬互動。(林雅惠攝)

幾聲輕快的腳步聲,3只溫馴的狗狗悄悄走進教室,孩子們眼睛一亮,高雄旗山的慢飛天使們迎來特別的朋友:「多多」、「錢錢」與「米麩」,3只受過訓練的治療犬,在動輔師毛文君的引導下,成爲課堂上的「毛」老師,透過陪伴與互動,溫柔地敲開孩子的心門。

由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兒福中心委託伊甸基金會辦理的旗山區兒童早期療育發展中心,15日進行一場別開生面的「動物輔療團體」課程,讓中心內發展遲緩或自閉傾向的學齡前幼童與狗狗近距離互動。

看見狗狗到來,不少平時安靜、少語的孩子主動開口叫名字,甚至試着摸摸牠們、幫忙梳毛,原本緊張的情緒也漸漸放鬆下來。

課程設計中,動輔師透過遊戲與道具,引導孩子認識五官與身體部位,當老師說出「耳朵」的英文「Ear」,孩子們會摸摸自己的耳朵,再伸手觸碰狗狗的耳朵,在「玩」中學習,過程自然而富有溫度。

3歲的小恩,是一位發展遲緩的新住民子弟,初來中心時常分心走動、語言表達困難,隨着幾次與狗狗的接觸,他逐漸穩定情緒,也學會用英文向狗狗打招呼,現在的他,不僅能主動說「Hi, dog」,還會主動拿起梳子幫狗狗梳毛,完成簡單指令,臉上時常掛着笑容。

旗山早療中心主任謝亞芳表示,動物輔助治療對早療孩子而言,是一種溫和又具回饋性的支持方式,狗狗不會評價,也不會催促,牠們只是靜靜陪伴,讓孩子在無壓力的互動中練習表達與連結,慢慢建立起人際信任與社交行爲。

謝亞芳說,動物輔助治療雖然不是每天都有,但每次來訪都讓孩子滿懷期待,課程結束後,有孩子依依不捨地對狗狗說「Bye-bye」,這一聲簡單的告別,是進步的象徵,也是治療犬帶來最療愈的迴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