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早療標籤 社工用粉彩繪畫陪伴慢飛天使 助家長走出困境

伊甸基金會深耕桃園早期療育服務逾30年,社工師祝羽婷,除運用本身專業,更藉由擅長的和諧粉彩藝術創作,結合心理健康方案活動。(圖/伊甸基金會)

過去因爲觀念落差,家長較難察覺孩子發展遲緩的情形,隨着資訊與網路媒體逐漸普及,對孩子發展遲緩問題越開放,願意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伊甸基金會深耕桃園早期療育服務逾30年,社工師祝羽婷,除運用本身專業,更藉由擅長的和諧粉彩藝術創作,結合心理健康方案活動,引導親子共同創作,於活動中邀請家長分享接觸早療的心路歷程,營造共感共情的氛圍,讓家長彼此之間能互相給予支持。

不少家長會因爲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因爲語言、肢體等發展較爲緩慢,被診斷出發展遲緩的孩子,轉介到早療中心,藉由社工輔導、協助資源連結、到宅療育、親職指導等服務,幫助孩子跟上成長的進度,讓孩子能順利銜接幼(國)小課程。

伊甸基金會深耕桃園早期療育服務逾30年,社工師祝羽婷,除運用本身專業,更藉由擅長的和諧粉彩藝術創作,結合心理健康方案活動。(圖/伊甸基金會)

祝羽婷分享,起初接觸10個月大的小玉(化名),正住院治療,全身插管,因健康問題導致銜接早療有所限制,後來病情趨於穩定,快滿3歲的小玉終於能開始進行早療課程,小玉發展逐漸進步,也開始學習說話、與家人順利互動,正當家長及社工爲小玉準備上幼兒園的過程中,小玉卻在今年4月,因細菌感染不幸離世,儘管這類事件經常發生,身爲在第一線的社工,都希望能夠盡力陪伴每個早療家庭、傾聽他們的需要,讓家長與孩童間不再有隔閡。

伊甸基金會深耕桃園早期療育服務逾30年,社工師祝羽婷,除運用本身專業,更藉由擅長的和諧粉彩藝術創作,結合心理健康方案活動。(圖/伊甸基金會)

「孩子要進步,家長必須先走出來」,祝羽婷說,因爲家中長輩對早療的不瞭解,讓部分家長對孩子貼上「有問題」的標籤,曾經服務過的孩子因自閉合並過動症,家長決定開始穩定接受早療課程,逐漸看到孩子進步,藉由社工整合各項早療資源,讓家長找到與孩子互動的方式,也在忙碌的育兒生活中,看見一道曙光。

伊甸基金會表示,隨着社會快速變遷,家庭結構改變,據健保署與衛福部資料,2023年接受早療服務的兒童已突破10萬人,通報量亦超過3萬件,早療資源是否能及時到位,成爲重要議題,伊甸早療服務秉持「持續看見需要」的理念,依家庭的需求,提供多元服務,從基礎做起,落實兒童發展知能與觀念的推動,並層層推展至家庭與社區。希望打造一個讓慢飛天使盡情玩耍,爸媽都獲得支持的社會,讓孩子的成長,不再是任何家庭的個別困境,而是社會能一起接住的小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