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豆殼跨界寵物市場 農業副產品化身環保貓砂搶攻外銷商機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攜手農業部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推動農業副產品高值化應用,將原本被視爲廢棄物之毛豆加工副產品「毛豆殼」成功轉化爲新型可分解環保貓砂,兼具高吸水性、高凝結性、低粉塵及低成本等優勢。
此研發成果已完成技術移轉,不僅助力業界搶攻國內外市場版圖,更爲永續農業與全球綠色寵物產業注入全新動能。
毛豆殼貓砂。 農科院/提供
統計顯示,臺灣每隻貓每日約消耗200至300公克貓砂,整體市場需求相當龐大。傳統貓砂多以膨潤土或矽砂等礦物製成,不僅須仰賴進口,開採與處理過程也對環境造成負擔。近年隨着環保意識擡頭與永續消費趨勢興起,具天然與可分解特性之植物性貓砂,如木屑砂、豆腐砂及玉米砂,逐漸受到市場青睞。
毛豆爲臺灣重要出口作物,年產量逾7.5萬公噸,加工後衍生之大量毛豆殼副產品,若能加以轉化並高值利用,不僅可降低廢棄物處理成本,更能提升農業附加價值。看準市場對環保植物性貓砂之需求成長,農科院與高雄農改場研發團隊着手評估毛豆殼作爲貓砂原料之可行性。
毛豆殼經乾燥與粉碎後所得粉末。 農科院/提供
分析結果顯示,乾燥毛豆殼總膳食纖維含量逾六成,具備高吸水與凝結潛力。新鮮毛豆殼經乾燥與粉碎處理後,搭配黏結劑、抗菌劑、除臭劑及吸水劑等複方製成貓砂,並針對吸水性、凝團性及除臭效果進行測試,3項指標均優於市售產品。
農科院代理院長李紅曦指出,此項研發成果透過農業副產品再利用,降低資源浪費與環境負擔,並推動循環經濟與永續生產模式,在環境保護、健康安全、技術創新及經濟效益上具多重優勢,同時契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精神。未來將持續與業界合作,將臺灣農業副產品開發之創新產品推向全球綠色寵物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