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評價反轉,讓我想起了麥金塔電腦
Manus被噴了一天。
3/5晚上發佈時,幾乎所有我關注的AI開發者都在轉發,集體情緒是非常興奮的。大家都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牛逼的產品。然後早上各大AI自媒體發了測評,情緒推向了極致。
但到了中午,對Manus的攻擊就越來越多了。
我覺得Manus被攻擊的原因有兩個,最核心的是邀請碼太少。
我懷疑Manus總共只發了不到100個邀請碼。此時此刻,Manus的官方Discord羣裡有5000多人在線等邀請碼,但從發佈到現在,Manus一共就在羣裡發出了5個邀請碼。
這麼大的流量,但人民羣衆又用不上,憤怒是非常理所當然的。
第二個原因是傳播得太快。拿到邀請碼的KOL馬上把Manus傳播開了,問題是,普通用戶不知道Manus到底是幹嘛的。
對於AI重度用戶來說,Manus降低了Agent的門檻,提供了一個通用Agent來執行各種任務。但這對於普通用戶來說可能是無感的。
人民羣衆的情緒起來之後,Manus被捧成了DeepSeek級別的創新,又用不上,馬上情緒就反轉了。
Manus的此情此景,不由得讓我想起了1984年發佈的麥金塔電腦。
麥金塔電腦幾乎遭遇了一樣的問題。喬布斯覺得麥金塔很牛逼,當時的極客也覺得麥金塔很牛逼。
我們現在覺得圖形用戶界面是習以爲常的,但在麥金塔之前,電腦主要用的是命令行,只能通過代碼來交互。麥金塔還做了一體機,確實比同時代的電腦要好看很多。
但麥金塔的問題在哪裡?
其實非常像Manus遇到的問題。麥金塔是造給極客用的,不是造給大部分普通用戶的。
雖然麥金塔的圖形用戶界面很有突破性,但電腦只配備了一個9英寸的黑白顯示屏,無法體現圖形界面有多好。
最要命的是,麥金塔賣的太貴了,2495美元一臺,差不多是當時美國家庭兩個月的收入。
這不就是和Manus一模一樣的困境嗎?優點顯著,缺點也明顯,還是demo產品,不適合普通用戶。
更相似的地方在於,兩個產品都沒有技術壁壘。
麥金塔電腦沒有核心技術,圖形用戶界面不是蘋果發明的,喬布斯只是把它整合進了電腦裡。
Manus也沒有自研大模型,只是把Claude和千問縫合進了一個Agent裡邊,這個Agent的核心在於它可以操控虛擬機,在虛擬機裡面調取各種API。可能Agent的架構和調度能力都做得非常好,但這不是核心技術的創新,更多是設計思路的創新。
思路一說出來,誰都明白。我毫不懷疑,字節跳動一週就可以copy出來一個山寨版。
但是這不重要,重要的是Manus第一個把樣品端到你面前來。
昨晚看到發佈視頻,我第一感覺就是它可以替代掉絕大部分初級白領工作。比如分析股票走勢,寫簡單的研究報告,或者做一個小遊戲,剪兩分鐘的播客金句,Manus已經可以實現。
之前確實沒有一個簡便易用的平臺,可以讓我只說一句指令就可以實現這些任務。
我需要到Dify、Coze去自己搭工作流,要找各種API接口,這個過程是非常麻煩的。但Manus讓我看到了非常簡潔易懂的通用Agent。這就像是給電腦裝上圖形用戶界面。
通用Agent的設計思路,經過Manus這次整的狠活之後,已經普及了。雖然Manus可能享受不到革命果實,主要在捱罵。但是,大概最多再過一個月,大家就能用上其他團隊開發的通用Agent,來提高工作效率,讓AI自己用電腦打工了。
這不過是技術發展過程中的一點娛樂節目。
挺好的,支持多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