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估值36億了?

模型推理能力的顯著提升,使得Agent成爲2025年最熱的AI投資方向,在這波熱潮中,Manus成爲第一個在國內刷屏的Agent,甚至可以說開啓了Agent元年。

這家公司最近又有新動向。據外媒援引知情人士消息,Manus AI背後的公司“蝴蝶效應”獲得了由美國風投Benchmark領投的一輪融資,融資金額達7500萬美元(約合5.46億人民幣)。此前Manus已從騰訊、真格基金和紅杉中國等投資人那裡籌集了超過1000萬美元。這輪融資讓Manus AI的估值增長了約5倍,提升至近5億美元(約合36.44億人民幣)。

我拿這條信息跟Manus團隊求證,截至發稿暫無迴應。

今年3月,Manus發佈了一款尚在內測中的通用AI Agent,能夠獨立處理簡歷篩選、行程規劃和股票分析等任務,並聲稱在多項指標上的表現均優於OpenAI近期推出的Deep Research。最近它還推出了訂閱服務,價格爲每月39美元,高級版本爲199美元。

至於領投方Benchmark,大家都不陌生,屬於古典VC的翹楚。Benchmark此前還投資過HeyGen和Sema4.ai兩個華人AI創業項目。其中,HeyGen是一個專注於AI視頻生成的科技公司,靠着讓郭德綱飆英語、黴黴說中文小火過一陣兒,Benchmark當時參與了其A輪融資。巧的是,HeyGen的資方陣營裡也有真格和紅杉。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是,“蝴蝶效應”計劃利用這筆資金將其服務擴展到其他市場,包括美國、日本和中東。融到錢,先搞出海,這確實是生於全球化的一代AI公司。在前不久的投中峰會AI分會場上,就有嘉賓表示“中國確實很卷,所以一定要出海,很多公司從一開始就定位出海”。

真格攢局

到底何爲Agent?

咱們不講複雜的概念。簡單來說,類似於ChatGPT這樣的chat bot需要多條指令才能完成一項任務,但Manus這樣的Agent只需用戶的初始提示,就可以從頭到尾自主完成複雜的任務。在3月發佈的演示視頻中,可以看到Manus在短短几秒鐘內對簡歷進行分類、對候選人進行排名,以及在電子表格中格式化數據。你還可以使用它來分析股票市場趨勢、從互聯網上抓取數據,甚至可以從頭開始創建一個網站。

就像DeepSeek的R1把思維鏈展示出來的時候,用戶驚訝不已。當Manus把整個規劃工作的流程展示出來,無疑同樣極具震撼力,這也是當時全網求Manus內測碼的原因所在。

從團隊來看,Manus AI的三位合夥人分別是肖弘、季逸超和張濤,其中肖弘、季逸超都是90後,張濤是95後,三個人在履歷和能力上可以相互補充。創始人肖弘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2015年創立夜鶯科技,推出基於微信生態的“壹伴助手”和“微伴助手”,當時就獲得過騰訊和真格基金等數億元投資。2022年,他又成立蝴蝶效應公司,推出AI瀏覽器插件Monica。

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季逸超曾在20歲創立Peak Labs,從事信息提取與檢索技術研發,由此獲得真格基金投資。他開發的Magi知識圖譜系統,被譽爲“中文互聯網最大通用知識圖譜”。產品合夥人張濤則有着豐富的科技公司產品經驗,上一份工作是在光年之外擔任產品負責人。

這三個人走到一起離不開真格基金在背後的推動。我聽說,在Manus爆火那幾天,真格的很多員工也被拉過去給Manus幫忙。

爭議叢生

Manus推出後,面臨的首先是關於飢餓營銷的指責。大量報道將其描述爲“AI Agent產品的DeekSeek時刻”,這種表達反而引發輿論反感。不過團隊對此迴應說,從未開設任何付費獲取邀請碼的渠道,也從未投入任何市場推廣預算。

其次,是關於“套殼”與否的爭議。但這點其實很明確,Manus不自研大模型,而是基於開源模型和第三方API構建工程化能力,核心優勢在於任務規劃與執行框架。事實上,對於一家Agent公司而言,“套盒”委實不算什麼致命的指責。

這裡我舉一個AI搜索引擎公司Perplexity AI的例子。一般AI創業者都以“套殼”爲恥,但其創始人Aravind Srinivas認爲,與其在訓練自有模型上浪費時間,不如先成爲一個擁有10萬用戶的套殼產品。結果呢,和那些難逃被收購命運的對手相比,Perplexity並沒有花太多時間琢磨自研模型,而是把重心放在打磨產品和用戶體驗上。去年年底,這家公司透露,一年內已完成第四輪融資,估值增長兩倍至90億美元(約合657億元人民幣)。

所以對應用類產品來說,套不套殼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滿足用戶的需求,活下去。

“我預計會繼續在各種任務中使用Manus,無論是在個人生活還是工作中。雖然我不確定DeepSeek時刻的比較是否恰當,但它進一步證明了中國AI公司並非僅僅追隨西方同行的腳步。他們並非僅僅在基礎模型上進行創新,而是在以自己的方式積極普及Agent。”《MIT技術評論》今年3月如此評價。

並且不管是Manus,還是字節最近推出的“coze”、百度剛發佈的“心響APP”,可能這些Agent在能力、執行任務完成度等方面有所差異,但不變的是對算力的巨大消耗。據此前Manus團隊透露,在已經做了大量優化的前提下,單任務平均成本還需要約2美元。

所以你纔看到,連味精廠都去搞數據中心切入算力賽道了。門檻高低另說,如果今年是AI Agent元年,需求確實真真切切在那擺着。而且有多簡單粗暴呢?舉個例子,3月底CoreWeave在美股上市,市值將近200億美元,而這家公司的主營業務就是囤英偉達的卡,然後租出去。當然現在華麗變身雲服務商了。

VC自然也早就看到了相關機會,國內也有不少提供算力和雲服務的AI基礎設施公司被VC支持。

新秀者,如年初DeepSeek總是“無響應”,硅基流動就通過率先接入DeepSeek火了一把,也趁機宣佈了來自華創、普華和耀途的pre-A輪融資。老玩家,如2014年成立的九章雲極,目前已經融資到D輪了,是老牌的AI基礎設施供應商,跟不少公司都有合作。九章雲極旗下有個子公司叫“深度探索”,年初就因爲跟DeepSeek母公司“深度求索”的名字像,其D輪的股東之一,東方嘉富的母公司浙江東方股價七天翻倍。

大廠的遊戲?

因此,Manus確實也面臨一些挑戰,首當其衝就是剛纔說的成本問題。

在上個月接受投中訪談時,朱嘯虎表示,對Manus而言,很重要的考驗就是用戶願不願意付錢。“因爲它的服務成本很貴,做一個任務可能要至少幾美金,要收個10美金,可能才能回本。花10美金去完成一個任務,我覺得這挺難。”

季逸超曾在X上透露,當時使用的是Anthropic推出的Claude 3.5 Sonnet v1和經過微調的阿里巴巴Qwen模型。據The Information,Manus使用ClaudeAI模型及其他工具,平均每個任務需向Anthropic支付2美元。蝴蝶效應高管曾在LinkedIn上表示,儘管Manus一直在限制用戶數量,但在發佈後的兩週內,花在Claude模型上的錢就已超過100萬美元,更不用提還有數百萬用戶仍在排隊中。

不過就在上個月,Manus很快宣佈將與阿里通義千問團隊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基於阿里通義千問系列開源模型,在國產模型和算力平臺上實現Manus的功能。這一合作有助於Manus降低成本。

但成本即使降下來,Manus也將活在大廠的陰影之下。

在朱嘯虎看來,和垂直Agent相比,通用Agent都是大廠的機會。因爲通用Agent需要入口,在類似於微信這樣巨大的流量入口裡面集成是最容易的。而涉及到商業化,就必須要做得很智能,客戶才真得願意爲之付費。“今天我覺得智能程度還沒有到那個程度,基礎模型沒到那個程度,還需要點時間。”

說來就來,字節旗下的Agent產品釦子空間4月18日開啓內測。釦子空間用的是字節自研的豆包國產大模型,提供通用Agent入口,同時引入飛書、高德地圖多款可以調用的工具,強化解決工作任務的能力。

海量數據和用戶基礎,同時背靠火山引擎,字節理論上可以把產品做得更便宜,也更好用。當然,這只是理論上,具體能做到何種效果也要看這些大廠們的決心和執行力。Manus和字節還有過一段恩怨。有媒體報道稱,Manus背後的公司曾在去年年初與字節探討過收購事宜。當時字節出價3000萬美元——遠低於肖弘的心理預期,因此收購不了了之。

OpenAI也在4月18日推出了號稱旗下最強推理模型的o3和o4 mini,並且着重強調了o3的Agent能力,可以調用一系列的工具來幫助用戶完成相對複雜的任務。

大模型獨角獸裡,智譜也在上個月底的中關村論壇上發佈最新Agent產品AutoGLM沉思。智譜號稱這是首個集深度研究能力和操作能力於一體的Agent,能一邊進行復雜思考一邊執行操作。

此外,還有不斷冒出的新公司在吞食這個市場的份額。比如,由百度前高管創立的AI搜索引擎Genspark這個月正式發佈了Super Agent。官方稱,在那個Manus超越Deep Research的GAIA Benchmark上,Genspark又超越了Manus。你瞧,這火藥味濃度有點高。其聯合創始人兼CEO Eric Jing還宣稱,發佈9天內,ARR已經達到了1000萬美金,營收增長不可謂不快。

總之,資本到位只是第一步,對Manus而言,要戰勝自己,戰勝對手,在通用Agent這條路上仍然有不少險阻要跨越。畢竟,Manus開啓了Agent元年,我們還是希望在以後的階段,陸續看到Manus的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