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壓力恐害肥胖、糖尿病 5大高效休息法助重啓身心

醫師表示,可從維持高效休息方式緩解慢性壓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現代人易感壓力大,家庭醫學科醫師宋晏仁表示,長期壓力會影響神經及內分泌系統,也是肥胖和糖尿病的共犯。他建議從運動、深呼吸、冥想、攝影、睡覺找到屬於自己的高效休息方式,遠離慢性壓力的牢籠。

宋晏仁在YouTube頻道「初日醫學-宋晏仁醫師xCofit」表示,短期壓力使人更專注和有行動力,但長期壓力讓交感神經持續處於備戰狀態,且因皮質醇上升,在其他荷爾蒙影響下,會想攝取更多熱量,也易導致脂肪堆積,血糖也變得忽高忽低,最終胰島素阻抗,糖尿病前期上身。

一、運動:讓粒線體甦醒

例如騎單車、重量訓練,每次讓心律維持在「最大心率(220-年齡)」的7成,可讓「細胞發電廠」粒線體的數量增加,改善體內能量的利用率,促進神經系統平衡。

二、深呼吸:啓動副交感神經

深呼吸是自律神經開關,可練習「循環嘆息法」,深吸一口氣到快飽時,再快速補一口氣,接着閉氣一秒再長嘆息,將氣緩慢吐出來,可幫助啓動副交感神經,讓身體進入放鬆狀態。

三、冥想:大腦靜下來

每天冥想10分鐘持續8周,能降低身體發炎指數,甚至改變血壓值。例如正念冥想,冥想時可聚焦於一個字,像是貓叫聲「喵」,但不必講出來,目的是讓大腦放鬆。

四、攝影:天然解壓劑

每天花5到10分鐘拍自然景色或人像,能讓血壓下降、情緒放鬆,並減少焦慮感。

五、睡覺:重開機的時刻

1. 生活習慣:晴天的早上至中午,向太陽升起的東方日曬10分鐘,若陰天就增加爲20分鐘,雨天則是30分鐘,過程中避免直視陽光。

2. 睡前儀式:洗溫水澡放鬆身體核心肌羣,並於睡前進行簡單伸展操,包括攤屍式、嬰兒姿等瑜珈動作,儘量關燈睡覺,或在睡前3小時將臥室調成睡眠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