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臟病「初期5大徵兆」 醫示警:出現症狀已中晚期
▲醫師提醒,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導致腎臟功能惡化的3大主因。(圖/院方提供)
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慢性腎臟病早期症狀不明顯,被稱爲「沉默殺手」。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導致腎臟功能惡化的3大主因。醫師提醒,腎臟具有高度代償能力,初期受損常無明顯症狀,等到出現症狀時往往已進入中晚期,建議要平常就要留意「泡、水、高、貧、倦」5大警訊。
根據衛福部113年死因統計資料,腎臟相關疾病已攀升爲國人十大死因第九位,每十萬人口約有24.3人因此喪命。而根據臺灣醫療研究團隊發表於《Frontiers in Medicine》2021年的研究顯示,在中老年族羣中,高血壓與高血糖皆與慢性腎臟病風險顯著相關,其中高血壓患者罹病風險約爲無高血壓者的2.2倍,高血糖者約爲2.9倍,顯示三高控制不良會顯著提高腎損害風險。
恩主公醫院腎臟科蔡友蓮醫師指出,長期血壓起伏會破壞腎臟微血管,導致血管硬化、過濾功能下降,引發高血壓性腎病變,而糖尿病腎病變是全球最常見的洗腎原因,高血糖會破壞腎小球結構,即使抽血腎功能看似正常,尿液中也可能出現微量白蛋白(蛋白尿),若不控制血糖,腎功能將快速惡化,血脂異常則會促進血管發炎與動脈粥狀硬化,加速腎臟微血管損壞。
另根據研究,中老年高血壓患者罹患慢性腎臟病風險約爲一般人的2.2倍,呼籲高風險族羣應每3至6個月定期檢查,及早發現、延緩惡化,避免走上洗腎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腎臟具有高度代償能力,初期受損常無明顯症狀,使得民衆容易忽略,腎臟負擔將逐步累積成慢性傷害,等到出現症狀時往往已進入中晚期,錯失黃金治療期。
蔡友蓮說明,民衆可留意以下「泡、水、高、貧、倦」5大警訊,另建議一般成人每年一次健康檢查;高風險族羣如三高患者、65歲以上長者、有腎臟病家族史、肥胖、吸菸或長期服用止痛藥者,建議每3至6個月追蹤一次。
1.泡:尿液持續起泡、混濁或尿量異常。2.水:下肢水腫,按壓後凹陷不易回彈。3.高:血壓升高,腎臟失去調節鹽分與水分的能力。4.貧:頭暈、心悸,爲腎性貧血的表現。5.倦:體力下降、長期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