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好的人生》蠻好的

◎哆啦A

《蠻好的人生》,劇如其名,還蠻好的。該劇以中年女性胡曼黎(孫儷飾)的職場與婚姻雙重危機開局,將其與職場新人薛曉舟(董子健飾)進行事業“捆綁”,藉由獨特的保險行業視角,觀察衆生百態,探討現代都市人的生活難題與自我救贖。

該劇一經播出,便以3.84%的收視率刷新了2025年央視八套同時段收視紀錄,連續11天拿下全網收視榜冠軍,累計有效播放量超4.59億,取得“臺網雙爆”的收視成績;然而,高收視率與高話題度並沒有帶來高口碑,該劇的豆瓣評分只有6.1。這是商業性與藝術性不可兼得的又一例證嗎?如果劇集不夠好,爲何又讓人慾罷不能?

仿親

在“歡喜冤家”的路上搞創新

看《蠻好的人生》,會讓人想起任天堂的領軍人物橫井軍平提出的“枯萎技術的水平思考”,通俗地說,就是在成熟技術上搞創新。該劇主創的巧思也花在了成熟套路的翻新上。開場動畫中,表示年齡的數字39、28被嵌入劇名的“蠻”和“的”字,並配以白舉綱的魔音“曼黎,曼黎,弟弟好迷”(片頭曲《胡曼黎》),直接點明瞭“姐弟戀”的劇情走向。

但當觀衆看到明豔的胡曼黎和木訥的薛曉舟時,就開始高呼“不要啊”。好在,主創也是“不要的”,直到劇集完結,也不過只發展到弟弟(薛曉舟)的一廂情願。與其說胡曼黎對這份情感保持着清醒剋制,不如說這份追求中缺乏兩性相吸的元素,更多的是失去父母的薛曉舟對親情和家人的渴望。

從最初,薛曉舟被人利用調查胡曼黎,將她從保險銷冠的王座上拉下,一夜之間就步入失業大軍;到二人“你出資格,我出人脈”,事業深度綁定,一起見客戶,聯手賣保險;再到同住一個屋檐下,彼此相幫的範圍擴至私生活。劇集設定的主線思路與以往言情劇中從“不打不相識”到“日久生情”的歡喜冤家,是同一走向的;不同的是,情感發展的歸宿不是愛,是“親情”。

事業上,胡曼黎與薛曉舟形成師徒關係,一堂堂人情世故課上下來,薛曉舟對胡曼黎逐漸認同、理解;生活上,薛曉舟能住進胡曼黎的家,全因胡曼黎想讓名校畢業的他輔導兒子丁達爾。回憶的柔光裡,出現的畫面多是“三口之家”的配置,輕鬆、溫馨,但處於其間的薛曉舟更像是家人。如果將這一角色同電影《好東西》中的鄰居小葉(鍾楚曦飾)相對比,會發現將其平替成女性角色也不會有太多違和。畢竟這兩個角色都享受了陌生姐姐在生活上的照顧;都幫姐姐帶了小孩,並與小孩結爲朋友;也都與姐姐共同面對生活上的難關,並在情感上相互信賴、支撐。這份情誼中,類親情的佔比高,性別感不強。

事實上,這種“仿親”家庭,正在影視劇中變得流行,它像一個關於生活的夢,讓觀衆可以在左支右絀的日子裡想象一下。這種友情之上、血親之外的“仿親”,既有明確的邊界,又有真實的助力,沒有原生家庭的矛盾,只有相見恨晚的治癒,誰又會不喜歡呢?同時,這一設定還讓觀衆省卻了對“姐弟戀”未來的擔憂,也不用操心兩人的CP感,真是舒適又省心。

擬真

留出安全的“爽感”距離

《蠻好的人生》就如胡曼黎的精裝朋友圈,看上去很美,懸浮於雲端。它有真實問題的基底,卻沒有與生活纏鬥的痛感。人人妝容精美、服飾華麗,處處整潔明亮,堪比網紅打卡地,這份觀感雖不令人信服,卻也賞心悅目。與真實生活拉開的一段距離,讓觀衆缺乏代入感和痛感,卻能在劇集高密度的輸出中體會着“爽”。

從一開場,劇集就上了“快車道”,在跌宕起伏、出人意料中推進:胡曼黎春風得意的時間還不足一集,就發現丈夫出軌,接着失業又失婚;保險客戶的黃昏戀帶出胡曼黎、薛曉舟的跟蹤戲碼,讓劇集呈現出喜劇性,幾番折騰的鑑定結果竟是“真愛”;胡曼黎賣包、賣車,餘額不足,也不耽誤給兒子的夏令營付10萬元,消費降級不影響生活瀟灑;保險開單、事業“開掛”的秘笈都藏在對客戶私生活的瞭解、體諒和拿捏上,看似不容易,其實也不難,因爲客戶“就認曼黎”……

每位觀衆似乎都能從劇中找到槽點:保險從業者說它“不專業”,法律從業者說它“程序不正確”,中年觀衆對胡曼黎的“復仇行動”感到誇張和痛快,年輕網友不理解薛曉舟“打球必須贏”的邏輯,當然還有角色的妝造與演員的微表情管理……但劇集以高速推進,避免了觀衆的乏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爽感,讓觀衆在緊跟劇情的同時,仿若在玩“找茬遊戲”,體會着“我比編劇聰明”的優越感。

事實上,劇集提供的擬真場景,讓觀衆清晰地感受到與其說這是一部現實主義作品,不如說這是一出出生活小品的合集,懷揣“曼黎總會有辦法”的安全感,吐槽也變得無所顧忌。隨着收視的火爆,關於劇集的討論又成爲社交談資,用“我懂這個梗”“我知道這個金句”完成的身份認同,反過來又對收視形成助力。儘管劇集沒能給出生活的解藥,但卻爲觀衆提供了情緒宣泄的出口。

照見

總有一種色彩打動你

值得吐槽的劇集多了,爲什麼這一部更有讓人追下去的動力?

或許是因爲符合當代主流審美的價值觀穩固了劇集內核,保險行業與都市俗女的設定拓展了劇情的邊界,而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真問題被“一網打盡”,給觀衆留下了討論與闡釋的空間。

與《我的前半生》中的羅子君不同,《蠻好的人生》中的胡曼黎能依靠的人只有自己,沒有貴人相助,不靠戀情相幫,面對失業、離婚、職場背刺、房產查封,她只能依靠自己去面對,去收拾殘局,做自己的拯救者。偶爾她也有凝神時刻,但始終拒絕陷入情緒泥淖,身體力行地詮釋着“打不敗的終將使我更強大”。雖然仔細想來,最終幹起養老項目拿定薪的她,仍然寄住在朋友家,並沒有完成所謂的“大女主逆襲”,但她卻以明媚的笑容、旺盛的生命力與百折不撓的韌性讓觀衆感到,也許生活中那些危機並沒有那麼可怕,可以再出發的不只有胡曼黎。

此外,劇集藉由保險行業的特殊性將視角開大,既可窺見富豪老總的生活,又可照見保安大爺、菜場攤主的日常,既可以給對保險一無所知的觀衆“掃盲”,也可爲朋友圈裡的“完美人設”找到多一種解釋。而胡曼黎都市俗女的人物設定,賦予了她洞察人性的精明與世故,觀衆也藉由她看到了社會與人生的更多面向,聽到了不少真知灼見。

同時,大到養老、教育、醫療、職場,小到親戚的邊界感、父母的不聽勸、孩子的青春期,劇集將生活方方面面的問題都一股腦地編織進劇情中。在讓故事豐滿起來的同時,也如萬花筒的棱鏡折射出不同的色彩,而總有一種色彩會照見你,讓你在那一個瞬間,與劇中人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