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上“一藍一綠”產業新賽道——來自宜賓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調查

來源:經濟日報

宜賓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地處四川省宜賓市中心城區核心區域,在西部國家級經開區中連續兩年保持排名第一。一個西部地級市的經開區如何在短短几年內實現跨越式發展?如何在產業發展建圈強鏈的同時,提升經濟承載力、創新資源集聚力、改革集成力及人口吸納力?臨港經開區以實幹作答,加速奔跑在以數字經濟新藍海、綠色新能源爲核心的“一藍一綠”產業新賽道上。

位於長江航道零公里處的宜賓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地處四川省宜賓市中心城區核心區域,是川南首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商務部日前完成的2024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考覈評價工作中,宜賓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在229家國家級經開區中排名第26位,在西部國家級經開區中連續兩年保持排名第一。

一個西部地級市的經開區憑藉什麼在幾年時間內先後引進東部地區企業230餘家?在產業發展建圈強鏈的同時,又如何助力全區提升經濟承載力、創新資源集聚力、改革集成力及人口吸納力?

臨港經開區以實幹作答。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戰略機遇的持續支持下,加速奔跑在以數字經濟新藍海、綠色新能源爲核心的“一藍一綠”產業新賽道上。近5年來,臨港經開區規上工業總產值翻了近兩番,以引領示範效應驅動宜賓市實現成渝南翼跨越式發展,成爲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的“火車頭”。

搶抓產業轉移機遇

“嗚嗚嗚……”2024年11月19日11時,伴隨着汽笛長鳴,搭載着四川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動力鋰電池集裝箱的列車從宜賓港出發,向上海方向駛去。這是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公佈《40英尺集裝箱裝運電動汽車用動力鋰離子電池鐵路安全運輸試運條件》後,首次在全國範圍內通過鐵路運輸電動汽車動力鋰離子電池。

宜賓爲何能拿到首張“火車票”?“動力鋰電池是宜賓對外貿易的重要產品,每年宜賓發出1.3萬餘個動力鋰電池集裝箱。開啓動力鋰電池鐵路運輸試運行,推動國內動力鋰電池鐵路運輸與中歐班列有效銜接,將助力宜賓動力鋰電池產品以更快速度、更優價格到達中亞和歐洲,推動‘宜賓製造’更好走向世界。”宜賓市委副書記、市長廖文彬說。

四川省是全國動力電池主產區,宜賓作爲“中國動力電池之都”,2024年動力電池出貨量佔全球的12%以上,臨港經開區則成爲宜賓動力電池產業發展的主戰場。在臨港經開區帶動下,宜賓動力電池產業從2020年不足20億元蝶變至2023年千億元級產業集羣,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

2019年9月,宜賓爭取到動力電池巨頭企業寧德時代落戶臨港經開區。目前,寧德時代在宜賓已簽約四川時代、時代吉利以及時代長安項目,實現年產能180吉瓦時。緊扣“鏈主+配套+應用”發展思路,臨港經開區引進配套企業123家,構建起從原材料、組件到整車再到電池回收的“1+N”全產業鏈生態圈。

隨着龍頭企業持續加碼,產業鏈配套企業紛至沓來。“公司的主要產品是動力電池結構件、電池包結構件等,四川時代是最大的客戶。我們從深圳過來建廠,就是跟隨四川時代而來。”宜賓長盈精密技術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衛凡告訴記者,2023年3月,長盈精密一期項目竣工投產,當年實現產值6.7億元,2024年預計實現產值14億元。目前正在建設的二期項目佔地196畝,佔地面積是一期的2倍,預估2025年4月投產,滿產後公司最大年產能將達10萬件,用工人數超3000人,預估年產值可達24億元。

除了像長盈精密這樣的“外來”企業,本地企業也不甘落後,紛紛搶抓產業配套機遇。“集團旗下重要參股公司宜賓鋰寶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四川時代上游原材料重要供應商之一,雙方簽署了長達10年的全面戰略合作協議,2025年,公司正極材料產能預計將突破7萬噸。”宜賓天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慧遠介紹。

行動起來的不僅僅是動力電池產業。2022年,三江新區搶抓宜賓作爲四川省4個製造強市試點城市機遇,成功簽約引進中材鋰膜、浙江大華、紫光股份等企業拓展新興產業版圖,加快構建數字經濟新藍海和綠色新能源產業集羣。

好酒不能藏在巷子裡,要香飄萬里。爲此,臨港經開區努力構建內外兼顧、四向並進的新通道。

向東,加密長江水運航線,2024年,宜賓港增開“宜賓—武漢”水上快班、“川—渝—滬”外貿集裝箱班輪等快速通道。向南,宜賓積極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已開行班列近500列。向西,2024年9月,首趟從宜賓出發的中歐國際班列、班車滿載宜賓造動力電池極片、凱翼SUV汽車等產品,駛向歐洲。向北,2024年4月,宜賓實現首單檸檬出口,全年預計有2000餘噸檸檬通過滿洲里口岸運向海外。

產業生態的構建不能只滿足於生產環節,在承接產業轉移、延伸產業鏈的同時,地方政府正積極引導科技創新體集羣加速集聚。由臨港經開區負責運營的四川省動力電池創新聯合體內部企業已獲批四川省、宜賓市創新平臺23個,培育高端技術人才40人。四川省新能源汽車先進動力技術創新中心獲得授權專利221項。2024年,臨港經開區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淨增26家,突破140家,省級及以上研發平臺數量突破50個。

深耕產教融合試驗田

“2020年我來到臨港經開區工作,這裡近年來最大的變化就是引入很多企業、高校。目前,我們正在建設以大學科技園、大數據中心、科創中心爲主的科技創新體集羣,未來企業和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可以放到集羣內部完成。”宜賓市科教產業投資集團投資部相關負責人說。

在臨港經開區,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的場所不僅有科創產業集羣,對企業和高校而言,相互間合作幾乎達到無障礙、零距離。

“四川大學宜賓園區結合宜賓產業發展趨勢,重點引入高端裝備、先進材料、環境保護、綠色食品、能源化工、電子信息等多個相關專業。落地臨港經開區這5年,我們引入學校本部的54支科研團隊入駐,重點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園區已與8家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與5家企業聯辦卓越工程師班,通過項目制學習的模式讓學生充分參與企業技術攻關。我們培養的碩士、博士有37名留在宜賓工作。”四川大學宜賓園區常務副院長鬍曉兵說。

早在2021年12月,四川祥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就與四川大學宜賓園區共同建立智能製造聯合實驗室。“2021年6月,我們從上海來到宜賓組建分公司,隨後啓動研發工程師內遷計劃,還邀請宜賓當地高校大學生到上海公司實習並擇優錄取。”祥承科技高級副總裁、四川祥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嚴利祥說,他們與四川大學宜賓園區共同研發推出整機測試ATA機器人和數字化智慧工位AI工作站產品,目前相關產品已投產使用,每年爲公司降本近500萬元。

胡曉兵說,臨港經開區在一個區域內聚集了衆多企業和高校,是一塊產教融合的“完美試驗田”,完全有條件在該領域實現突圍,探索新時代產教融合的模式和方法。嚴利祥則認爲,臨港經開區的高校資源十分豐富,與很多企業把研發中心放在一二線城市相比,他們希望能在宜賓本土打造出一支處於公司第一梯隊的研發團隊。

2017年以來,三江新區先後落戶建成10所高校,新增在校大學生突破10萬人,獲批西南首批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其中對宜賓市科教產業投資集團而言,前期工作聚焦“大學城和科創城”建設,爲高校和科創企業創造適宜科技創新的“硬件”,但如今要做好“軟件”建設,打造科技服務生態圈和教育服務生態圈,服務於科技成果轉化,因地制宜培育新質生產力。

有利於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層出不窮。2024年12月31日,宜賓市科技創新發展大會召開,發佈了進一步支持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若干政策。例如,對引進培育新型研發機構、產業公共科研平臺等給予5年最高1億元的運營補助支持。三江新區還提出,激發企業研發活力,根據科研企業研發投入增量,按比例分檔進行補助,最高補助可達100萬元;爲科研企業打通“多渠道、高效率、低成本”融資橋樑,提供貸款貼息、信用評級費補貼等保障;進一步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對科技人才團隊進行分級,經認定後按獎補標準給予最高1億元的綜合資助。

前端教育鏈、中端創新鏈、後端產業鏈,鏈條串起的高校、平臺、企業正成爲臨港經開區發展的不竭動力。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4年,臨港經開區技術合同交易額由0.9億元增至25.8億元,全社會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由9.5億元增至21億元,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長近3倍,授權發明專利數量淨增4倍。

構建全生命週期服務體系

2020年2月18日,四川省批覆設立了全省首個省級新區——三江新區。自設立以來,該區地區生產總值每年跨越一個百億元臺階,作爲其核心區,臨港經開區貢獻度極高。在這裡,企業加速聚集,創新力度不減,產業不斷髮展。然而,蓬勃成勢的過程並不會一帆風順,發展中總會遇到“難點”“堵點”。因此,好的惠企政策和全生命週期服務體系的構建,成爲產業發展關鍵。

“作爲西南地區最大的氯鹼化工企業,化工是天原集團的傳統優勢產業,隨着宜賓大力拓展‘一藍一綠’產業賽道,公司主動適應變化,加快智轉數改步伐,已經形成以優勢氯鹼產業爲主體、以化工新材料產業和新能源先進化學電池及材料產業爲兩翼的‘一體兩翼’發展格局。”徐慧遠說,政府部門積極搭臺牽線,爲天原集團與臨港經開區內多家高校院所達成合作創造條件。

在企業面臨跨越轉型之痛時,政策“扶一把”,發展之路就能走得順一些。有的企業,遇到的發展點雖沒有到難以跨越的地步,卻也需要及時跟進“託舉”。

“我們曾面臨‘招工難’問題,如今已經得到解決。臨港經開區每年會舉辦幾次人才招聘會,會場就設在企業所在園區。大學多了,畢業生也多,就業政策好、崗位豐富,願意留下來的人才自然不少。從2022年至今,每年公司招聘的高校畢業生留存率均在60%左右。”嚴利祥說。在四川祥承智能的一間辦公室裡,記者看到“祥承科技2025屆校招生培訓營”的25名實習生正在做實驗,實習期結束後,學生和企業將進行雙向選擇。

宜賓普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小兵說,工作20多年來,在自己印象中,曾經政府部門來到企業常以“檢查工作”爲名,不免讓人感到居高臨下。但在臨港經開區,這樣的現象並不存在。“區裡有幾個和我們定向聯繫的部門,他們到企業來,會問發展情況,也會問遇到的困難。面對困難,大家坐下來一起協商解決,把服務企業的質量提上去,這就是在爲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李小兵說。

“兌現比承諾更重要、解決比解釋更重要、效率比笑臉更重要。”在臨港經開區企業人才服務中心的企業和人才之家活動大廳,中心負責人龔藝帶着記者一邊參觀,一邊介紹。“‘一箇中心+兩個平臺’是我們的服務模式,‘中心’是企業人才服務中心,線下平臺是企業和人才之家,這裡會不定期舉行各類企業服務活動,線上平臺則是‘三江企才通’小程序,企業負責人或三江新區招引的人才可以隨時在線提出訴求,我們會第一時間受理問題,限時辦結,形成閉環工作機制。”龔藝說。

每個月,臨港經開區企業人才服務中心會發布“政策月曆”,開展線上、線下問需於企調查活動。從針對人才及其家屬的就醫、就學服務,到加油、充電、家政……更多關懷與服務體現在細微之處。

三江新區的GDP總量約佔宜賓市的10%,對宜賓市經濟增長的拉動超30%以上。作爲核心區,臨港經開區猶如“火車頭”,既要保持高速運轉,更要保證提速不失速。2024年前三季度,臨港經開區工業用電量增長12.7%,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長9.9%,工業稅收增長39.4%,GDP增長12%。 (經濟日報記者 鍾華林 劉 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