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約發展促主導產業蝶變升級——來自長春新區的調查

作爲吉林省唯一的國家級新區,長春新區在新一輪東北振興的關鍵時點應運而生。主導產業煥新蝶變,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老工業基地產業轉型升級……在加快構建具有東北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進程中,長春新區在集約化、內涵式發展上做文章,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長春新區設立於2016年2月,是第17個國家級新區。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春新區考察時強調,高新科技園區要圍繞國家戰略需要,堅持高水平規劃、高標準建設,走集約化、內涵式發展道路,要重視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更要打通產業鏈、供應鏈,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帶動和輻射作用。

作爲東北老工業基地,長春工業基礎雄厚,產業發展體系有自己的特點。紮根於這片土地上的長春新區,主導產業正在加快發展,產業集羣蝶變升級。

這裡集聚130餘戶先進裝備製造企業,年產值達533億元;這裡有亞洲最大的疫苗生產基地和基因藥物生產基地;這裡有360餘戶光電信息企業,300多項自主知識產權、28個高精尖光電成果匯聚……長春市委副書記、長春新區黨工委書記聞然表示,經過近10年發展,長春新區形成了先進裝備製造、醫藥健康、光電信息三大主導產業,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正加快發展。

創一流鍛優勢

我國第一臺工業編碼器、第一臺用於國內電梯行業的國產編碼器、國內最早的小型化編碼器、國內最早批量化生產的光柵尺……走進長春禹衡光學有限公司的成果展示廳,記者便被這一項項“第一”深深吸引。

這是一家長期專注於光柵傳感器研製的企業,光柵尺、編碼器是其主要產品。公司副總經理楊尚告訴記者,作爲工業測量領域的核心傳感元件,光柵尺與編碼器猶如工業母機、電子製造等重大裝備的“眼睛”,關乎檢測和加工精度,廣泛應用於數控機牀、礦山機械、醫療器械等生產領域。多年來,禹衡光學加強科研攻關,創造了行業裡一個又一個“第一”,被授予首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示範企業。

“我們積極對標國際,力爭在一些方面成爲國內唯一、國際領先。”楊尚說,“光柵尺越長,生產工藝越複雜。今年4月份舉辦的中國國際機牀展覽會上,公司展示了一款測量長度可達30040毫米、精度在5微米的大量程封閉式光柵尺,填補了國內空白。該產品專爲大型銑牀、落地鏜銑牀及龍門車牀等大型設備量身定製,契合市場對超長位移精密測量的嚴苛要求。”

截至目前,長春新區擁有傳感器領域上下游企業30餘家,一批高成長性光電信息企業以年均30%的複合增長率快速發展。

自設立之初,長春新區就被賦予“創新經濟發展示範區、新一輪東北振興重要引擎、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重要平臺、體制機制改革先行區”的戰略定位。吉林省專門出臺《關於支持長春新區走集約化內涵式發展道路 建設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的意見》,提出力爭到2025年,形成以創新爲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成爲推動吉林省新一輪振興發展的重要引擎;到2035年,建成產業高端、創新活躍、開放包容、生態宜居的現代化新區。

聞然表示,長春新區始終堅持創新驅動、內涵提升,集聚了一批高水平研發機構,協同創新機制逐步完善,先後承擔長春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長吉圖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等4項國家級戰略任務,一大批創新型企業在這裡快速成長、勇爭第一。

橫向行駛、斜向“漂移”、原地轉向……在長春市麥迪克智行汽車科技有限公司試製車間,該公司研發的原型車“炫技”演示讓人眼前一亮。

“炫技”奧秘在於一項自動輪智行底盤技術。該公司副總經理兼產品總監蔣巖說,公司自主研發的“自動輪”模塊及關鍵總成技術集成轉向、制動、懸架與輪轂電機爲一體,不僅能實現汽車原地轉向、橫行等機動性要求,還可以減少40%部件、節能40%、減重30%、操控性提升50%,整車裝配成本減少30%以上。這項技術的原型車一亮相,就廣受關注。

麥迪克公司最初孵化于吉林大學有關科研團隊,於去年1月份正式落戶長春新區,已形成覆蓋承載6噸以下各類車型的自動輪產品譜系。蔣巖透露,公司正與國內幾家車企對接合作事宜,力爭早日實現自動輪產品在乘用車市場批量生產和銷售。

作爲一個成長於“汽車城”的國家級新區,長春新區汽車及零部件產業規模已達530億元,成爲當地第一大支柱產業。

15年前,長春捷翼汽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從只有二十幾人起步,如今已成長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擁有核心技術數百項、年銷售額達32億元。該公司副總裁陳光告訴記者,公司業務範圍從以生產汽車線束爲主,一步步拓展到充電槍、充電座、手機無線充電等產品,並向輕量化、智能充/配電方向升級。2022年末,該公司入選我國“獨角獸”企業榜單,是上榜企業中唯一的汽車零部件企業。

破壟斷保安全

在長春海譜潤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個展示桌上,擺放着幾個透明玻璃瓶,裡面裝着不同顏色的顆粒狀物體。它們是這家公司的產品——OLED有機發光材料,決定着OLED顯示屏幕的色彩飽和度和亮度。

該公司副總經理趙倩介紹,與LCD、LED技術不同,OLED是一種新型顯示技術,由有機發光材料組成。OLED屏幕更薄更輕,可視角度更大,還能顯著節省電能。

國外OLED材料行業憑藉先發優勢,構築了一套較爲全面的專利網絡,實施嚴格的專利保護與封鎖策略,對後發企業的技術創新與市場準入形成嚴格限制。

“買賣專利代價昂貴,還長期受制於人。”趙倩說,爲打破壁壘,海譜潤斯以全面實現OLED有機發光材料國產化替代爲目標,加強自主知識產權佈局與風險管理。公司每年研發投入約佔全年收入的10%,目前已獲得189項國內發明專利、12項國際發明專利。“一塊OLED顯示面板實現正常發光,大約要用到19種新型發光材料。自公司成立以來,我們已實現9種OLED有機發光材料國產化替代。”

在長春新區,還有多家企業在爲OLED領域國產化替代而努力。吉林奧來德光電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OLED產業鏈上游環節關鍵材料與核心設備的研發和製造。該公司生產部經理李明告訴記者,公司成功實現有機發光材料大規模自主量產,批量供應國內各大平板顯示廠家。此外,在OLED產業封裝材料、PSPI(光敏聚酰亞胺)材料和蒸發源設備方面陸續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

在OLED面板製造過程中,真空蒸鍍機是關鍵核心設備,其真空室內有多個可左右移動的蒸發源。“只有具備高精度和高穩定性的蒸發源,才能確保蒸鍍過程中有機材料均勻分佈,滿足OLED面板對顯示性能的嚴苛要求。”李明說,公司憑藉持續的研發創新和技術積累,已供貨給多家OLED面板頭部企業。今年初,該公司又成功中標國內首條8.6代AMOLED生產線項目的蒸發源訂單。

長春新區擁有吉林大學、長春理工大學等11所高校,中國科學院的“一院三所”也坐落於此,即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長春光機所、長春應化所、東北地理所,科教資源富集。長春新區科技局局長馬國增介紹,新區持續深化與高校院所合作,通過推行科技成果“先投後股”“先使用後付費”等改革舉措,優化科技企業梯次培育成長體系,積極探索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新路徑。

長春光華微電子設備工程中心有限公司前身是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的一個部門,因在1998年承擔激光調阻機研製項目,成爲全國第一家生產激光調阻機的單位。“激光調阻機主要用於被動元件、半導體等領域的晶片電阻生產。公司成立之前,這個市場被國外設備壟斷。”該公司副總經理張德龍說,公司研製的激光調阻機性價比高、售後服務好,綜合優勢突出,這些年市場份額穩步擴大,目前國內市場份額佔比在60%以上。此外,公司在高端電阻生產設備、芯片檢測與封裝設備領域也打破國外壟斷,實現關鍵設備國產化替代。

抓研發促升級

走進東北工業集團吉林大華機械製造有限公司數字化車間,只見自動化生產線有條不紊地運轉。這是一家有60年建廠史的企業,專門研製汽車發動機飛輪齒環總成和齒圈產品,國內市場佔有率近20%。數字化車間負責人李增辰說,多年來公司產品以鑄鐵飛輪和撓性飛輪爲主,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給公司生產的雙質量飛輪帶來了發展契機。

10年前,雙質量飛輪只是吉林大華公司預判後期可能有大幅增長空間而研發的一類產品。截至去年底,公司已累計交付雙質量飛輪超100萬套,新生產線正在建設中。

身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吉林大華公司的研發中心是國家級技術研發中心的飛輪總成分中心,試驗室擁有完整的產品試驗標準。截至目前,吉林大華公司已申請270多項發明專利。李增辰表示,目前公司正重點開發電動尾門系統,爭取具備產業化能力,特別是將加強智能電動尾門系統研究。

汽車及零部件產業是長春新區的第一大支柱產業,也面臨轉型升級的挑戰。數據顯示,在長春新區汽車及零部件產業規上企業中,涉及新能源汽車配套的企業34戶,佔企業總數的50.7%,但在新能源汽車核心產品“三電系統”核心技術領域尚屬空白,去年新能源汽車供應鏈產品產值僅佔汽車產值的12.4%。

目前,長春新區着力推進汽車及零部件產業轉型發展,推動企業加快“智改數轉”,加強“三電系統”技術研發,引進新能源特種車輛改裝企業及核心零部件企業,推動產業實現從“油”到“電”的轉型升級。

除了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醫藥健康產業也在依靠科技創新不斷轉型升級。長春新區是首批國家級生物產業基地的產業核心區、亞洲最大的疫苗生產基地和基因藥物生產基地。

長春金賽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基因工程創新研發企業,擁有重組人生長激素、重組人促卵泡激素等多種核心產品。自1998年上市國產首支生長激素粉劑,打破進口產品壟斷,金賽藥業持續加強科研創新,先後上市亞洲首支生長激素水劑、全球首支聚乙二醇長效生長激素等產品。金賽藥業公共事務部經理楊金葳說:“公司每年拿出銷售收入的15%至20%用於研發,積極拓展腫瘤、免疫等領域。”

位於長春新區的迪瑞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臨牀體外診斷爲產品研發與生產方向。該公司副總經理安國柱表示,迪瑞醫療堅持靠自主研發打造核心競爭力,打造出尿液分析、生化分析、血細胞分析等“7+1”產品組合。下一步將在醫療領域人工智能方面重點發力,解決重複檢測問題。

根據長春新區的規劃,今後還將依託新區內知名醫藥企業,加強研發力度,打造高端醫療器械、高值醫用耗材等新優勢,積極佈局醫藥前端的原料藥、中間體等領域。

優服務塑環境

“企業健康成長離不開良好的環境。”張德龍說,近年來長春光機所積極整合旗下企業,促進相關企業加強產業鏈合作。作爲長春光機所控股企業,光華微電子從中受益匪淺。值得一提的是,公司還獲得了吉林省光電子產業孵化器管理方的大力支持。

吉林省光電子產業孵化器被科技部授予“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創業孵化鏈條建設示範單位,近年來孕育孵化出一個個向高生長的光電信息企業——

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吉林一號”組星在2015年成功發射,開創了我國商業衛星應用的先河。目前,該公司已具備年產200顆遙感衛星和200顆通信衛星的生產能力,實現117顆“吉林一號”衛星在軌運行,建成全球最大的亞米級商業遙感衛星星座,可爲地理測繪、農林生產等提供高質量遙感信息和產品服務。

長光博翔無人機有限公司研發出的雙飛翼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採用全球首創的“雙飛翼+多旋翼”氣動佈局,起飛時不需要跑道,能在零下40攝氏度、海拔5500米以及在7級強風中正常起降飛行,可廣泛應用於電力、林業、應急、測繪等領域。

長光辰譜科技有限公司憑藉精湛的分光器件研發製造能力和檢測手段,將光學薄膜與半導體工藝相結合,形成“圖案鍍膜”技術,解決了高光譜關鍵元件難題,全面實現高端薄膜產品國產化替代。

長春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徐勇表示,近年來長春新區與省內12個高校院所建立校地合作專班,並通過“中試轉化+企業孵化+科技園區”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啓動建設了21個產學研創新平臺,培育出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支持企業大膽創新、安心發展。

近年來,吉林省“最多跑一次”、企業設立“零成本”、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公共資源交易全流程電子化、“標準地+承諾制”等8項重要改革均在長春新區先行試點,進而在全省推開。

“今年,我們將以高效辦成一件事爲突破口,圍繞科創企業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轉型期4個階段,深化政務服務流程優化創新和機制創新,創新梳理科技企業全生命週期服務,全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長春新區政務服務和數字化建設管理局局長吳迪說。

當前,“換位走流程 服務轉作風”實踐活動正在長春新區穩步推進。長春新區機關黨委書記周叢紅介紹,在2個月時間內,將安排新區有關幹部有序走出辦公室、走進惠企爲民服務一線,通過“體驗一次流程、解決一類問題、提出一些建議、優化一批措施、做實一個載體”,不斷提升羣衆滿意度和獲得感,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我們不可能總是重複着過去的做事方式。因爲圍繞着我們周圍的事情在不斷地變化,我們必須走在變化的前面。”這是長春禹衡光學有限公司會議室牆面上的一段話,也是長春新區積極應變、主動求變的生動映照。(經濟日報記者 馬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