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課、賣藥、賣保健品……一些“老年大學”咋成了推銷場?
隨着老齡化社會的加速到來,老年大學作爲老年人學習、社交的重要場所,越來越受到這一羣體的青睞。中國老年大學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4月,全國各級各類老年大學(學校)已達7.6萬所,參加學習的學員2000多萬人,但只能滿足8%左右有需求的中老年人。供不應求,讓民辦老年大學、教培機構“活”了起來,市場上掀起了一波老年教育加盟潮流。
然而,記者近日調查發現,一些不良商家盯上了老年教育這塊“香餑餑”,以“辦老年大學”爲幌子,打着“免費體驗”“名師授課”的旗號,將推銷課程包裝成“學習機會”,誘導老年人掏錢購買高價課程,賺取高額利潤,導致一些老年人掉入消費陷阱。
“老年大學”質量良莠不齊 教師資質難以保證
“一開始說是免費體驗,結果很快就開始賣課了,各種話術誘導你買。”今年72歲的李玲在“老年大學”上了幾節課後深感自己“掉進了一個連環套,錢花了不少,但什麼也沒學到”。
李玲從廣東省某國有企業退休後一直在家頤養天年,前不久聽說家附近新開了一所“老年大學”,有免費書法體驗課,便報名參加。沒想到上了幾節課後,老師便一個勁地推銷書法課程。購課後體驗感不佳的李玲經打聽發現,其並非政府辦學,而是一家民辦老年教育機構。
根據中國老年大學協會發布的《中國老年教育發展報告(2019—2020)》,目前我國老年大學的辦學性質主要包括政府辦學、公辦民助、民辦公助、社會辦學幾種,其中以政府辦學爲主,約佔老年大學總數的70%以上。
“老年人羣往往面臨社會關係整體衰減、生活半徑從職場縮小到家庭的困局,而老年大學就是一個很好的解決途徑,有可能改變一個老年人的退休生活方式。對老年人來說,有效打發時間最爲重要。”一名老年大學教學負責人透露,但公辦老年大學供不應求,且面臨分佈不均的問題,江蘇、山東、四川、上海均有超過300所老年大學,除四川外其餘省市均位於東部沿海地區,在平均數以下的省份共計19個,寧夏、海南等省份的老年大學數量不足20所。
“市場需求讓民辦老年大學、教培機構‘活’了起來,還有不少企業以老年教育作爲入口,從事老年教育相關活動。”這名負責人說,當各類主體一窩蜂涌進老年教育這個賽道後,泥沙俱下的現象就不足爲怪了,賣課的、賣藥的、賣保健品的並不少見。
記者近日以幫家裡老人報名爲由,在線上諮詢了10家民辦老年教育機構的相關負責人。關於師資力量,對方均承諾:“我們這裡的老師都是經過嚴格篩選的,課程質量有保障。”
但有從業者告訴記者,有些老年教育機構所謂的“名師”其實是推銷員,他們利用老年人對“名師”的信任,將推銷課程植入正常課程中。爲了規避監管,他們將推銷課程包裝成“學習資料”“教材”等,以“自願購買”的名義向老年人兜售。然而,這些“學習資料”往往價格虛高,且與課程內容關聯不大。
“還有一些培訓機構與民辦老年大學以‘合作辦學’爲名,通過支付場地租金、課程分成等方式,將推銷課程植入其日常教學中。這些機構往往以‘公益課程’‘政府補貼項目’爲幌子,招募講師進駐課堂。這些講師的真實身份並非教育工作者,而是經過話術培訓的銷售人員。”該從業者說。
創辦老年大學必須經過教育部門的審批
多名受訪的老年學員提到,他們在選擇學校報課時看到對方寫着“老年大學”幾個字,便想當然地認爲是公辦老年大學,完全沒想過會是民辦教育機構、培訓機構,更沒想過自己會成爲一些不良機構試圖割掉的“韭菜”。
“我報名的那所學校名稱就是××老年大學,實際上它都沒有辦學資質,可我以爲它就是一所大學。在大學裡上課,怎麼會被坑呢?”李玲感到不解,“希望相關部門能對老年教學的辦學主體規定得更加明晰一些,沒有經過審批的怎麼能叫大學呢?”
實際上,2024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發展銀髮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文件中提到,創辦老年大學必須經過教育部門的審批,取得辦學資質才能招生。其間,必須接受監管部門的監督。
在教育專家李一陵看來,老年人普遍存在信息獲取渠道有限、防範意識薄弱的問題。一些機構利用老年人對“老師”的信任,通過精心設計的話術和套路,誘導其購買高價課程或產品。“老年人遭遇消費陷阱後,也往往因證據不足、法律意識淡薄而放棄維權。即使投訴,也面臨‘取證難、立案難、執行難’的問題。”湖南高新律師事務所律師吳茜說,她曾接觸過一個案例,一名老年學員在某民辦教育機構購買了一套價值兩萬元的“養生課程”,後發現課程內容與宣傳不符,但因合同條款模糊,最終未能追回損失。
專家支招
亂象如何治理?
受訪專家建議從四個方面發力:明確監管主體,將各級各類老年大學納入教育或民政部門統一管理,建立課程備案和講師資質審覈制度,老年大學開設的所有課程需向監管部門備案,包括課程內容、講師資質、收費標準等;嚴查利益輸送,禁止老年大學與培訓機構進行收入分成,違規者取消辦學資格;建立“課程黑名單”,對虛假宣傳、誘導消費的機構實施聯合懲戒;此外要公開透明收費,所有收費項目需在顯著位置公示,禁止以“自願購買”名義變相推銷。
吳茜認爲,完善法律法規、明確監管主體是當務之急。“建議爲老年教育立法,明確老年大學的性質、辦學標準、課程設置和收費規範;同時建立多部門聯合執法機制,教育部門負責課程內容審覈,市場監管部門聯合公安、教育部門,對老年大學課程開展‘雙隨機、一公開’抽查,重點審覈合作機構的經營資質,公安部門負責打擊詐騙行爲。”
“從知識性的教學內容到商業性服務和產品的推廣,都應當加入科學性審查環節,建立准入和評價機制,形成一套完整的質效督導體系,確保老年人不被欺騙,斬斷以老年教育名義騙老、斂財的利益鏈。”吳茜說。
受訪專家一致提出,要建立維權機制,降低老年人維權成本。比如設立老年人消費維權綠色通道,簡化投訴流程,提供法律援助;支持消費者協會或公益組織對侵害老年人權益的機構提起公益訴訟。
李一陵建議,通過政府補貼,加大對老年教育的財政支持力度,降低其對商業化收入的依賴;通過課程優化,開發更多符合老年人需求的公益課程,如健康管理、法律常識、智能手機使用等;通過社會參與,鼓勵高校、企業、社會組織參與老年大學建設,提供優質師資和課程資源。
在李一陵看來,老年教育不僅僅是課堂教學,還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開展文學、藝術、體育、科技等社團活動,增強學習體驗效果,提高老年學員的綜合素質,同時又能以各種方式把獲得的知識反饋到社區,服務於社會,比如開展各種志願服務。
(文中受訪的老年學員均爲化名)
(成都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