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菜「論顆、論斤」哪種便宜?他曝老闆小心機:成本早就算好了

▲菜販廖炯程指出,傳統市場有2種常見的銷售模式,分別是「秤斤論兩」和「論顆論把」。(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

圖文/CTWANT

因連續颱風、豪雨影響,臺灣蔬菜產區受重創,各地菜價不斷飆漲,也讓不少民衆買不下手。對此,資深菜販廖炯程就提醒,買菜買的其實是「老闆滿滿的套路」,傳統市場有2種常見的銷售模式,分別是「秤斤論兩」和「論顆論把」,若攤商直接喊出「1顆15元」,會讓顧客產生「越大顆越划算」的想法,實際上這都是「老闆的遊戲機制設計」,無論民衆挑什麼,老闆都不會虧。

廖炯程近日在臉書發文說明,「秤斤論兩」就是重量計價制,價格透明又公平,以臺灣洋蔥爲例,一斤30元,約等於一顆15元,大顆一些16、17元、小顆一些則是13、14元,顧客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沒有陷阱、也不怕被多收,「這種方式屬於理性定價策略,主打的是公平交易與信任感,而且對熟客來說,這樣的信賴感更重要,我們攤商也減少蔬菜被翻來翻去的耗損。」

廖炯程指出,「論顆論把」的意思是認知單位定價制,攤商直接喊「1顆15元」,其實運用了框架效應和佔便宜心理,讓顧客認爲「那我要挑最大顆的,這樣比較划算」,此時民衆會跳過1斤多少錢、劃不划算、貴不貴的階段,而是直接開始「找更大顆的」。

廖炯程直言,這就是老闆的遊戲機制設計,因爲進貨時成本早就被平均計算好了,大顆、小顆混在一起,無論民衆挑什麼,老闆都不會虧,顧客反而還會因爲「自己賺到了」而買得更開心,「這就是建立顧客成就感,增加了控制權在你的假象,當你喜出望外地挖出一顆巨無霸洋蔥時,也順帶提供了是一種另類的情緒價值。」

廖炯程也說到,「論顆論把」也有其方便性優點,不用秤出一些3塊、7塊的零頭找錢,結帳速度更快,能有效減少結帳時的時間耗損;而在傳統市場上,這種作法還能運用從衆效應,當顧客停在攤販挑選大顆洋蔥時,同時也成了老闆的「活招牌」,讓其他路過的人覺得「這攤好像很新鮮,大家都在搶」,自然就吸引更多人圍過來湊熱鬧。

延伸閱讀▸ 87歲書畫巨匠爆婚變!傳小50歲嬌妻背叛 勾結情夫盜20億畫作▸ 國企女出納吞公款逾3千萬!全拿來「抖內」男主播 被抓時只剩3千5▸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