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場論顆買VS論斤買?他曝老闆小心機:進貨成本早就算好了

婆婆媽媽們到市場買菜反映菜價明顯飆漲。(李京升攝)

近期菜價狂漲,不少人買菜的時候會特別注意價錢。賣菜網紅廖炯程也趁此曝光菜販的小心機,他表示傳統市場有兩種常見的銷售模式,分別是「秤斤論兩」跟「論顆論把」,攤販直接喊1顆15元,其實運用到了框架效應和佔便宜心理,但實際上進貨時成本早就被平均計算好了。

廖炯程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所謂的秤斤論兩(重量計價制),價格透明又公平。以臺灣洋蔥爲例,一斤30元,大概就是一顆15元,大顆一些就16~17元,小顆一些13~14元左右,民衆就挑喜歡的就好,沒有陷阱,也不怕被多收。這種方式屬於理性定價策略,主打的是公平交易與信任感,而且對熟客來說,這樣的信賴感更重要,我們攤商也減少蔬菜被翻來翻去的耗損。

至於論顆論把(認知單位定價制),他指出直接喊「一顆15元」,這其實運用了框架效應和佔便宜心理。民衆看到後心裡就會想「那我要挑最大顆的,這樣比較划算!」當出現在這念頭時,已經跳過一斤多少錢,劃不划算、貴不貴的階段,而是進入到「找到更大顆的洋蔥」,這就是老闆的遊戲機制設計,因爲進貨時成本早就被平均計算好了,大顆、小顆混在一起,無論你挑什麼,老闆都不會虧。

廖炯程進一步指出,民衆還會因爲「自己賺到了」而買得更開心,這就是建立顧客成就感,增加了控制權在自己手上的假象,當喜出望外地挖出一顆巨無霸洋蔥時,也順帶提供一種另類的情緒價值。

他也強調,這種販賣方式也有方便性優點,不用秤出一些3塊、7塊的零頭找錢,結帳速度快,能有效減少結帳時的時間耗損;另外,在傳統市場上,這種做法甚至能運用從衆效應,當民衆蹲在那邊仔細挑大顆洋蔥時,其實也成了老闆的「活招牌」,吸引更多人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