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更容易養成驕縱兒!關鍵在「缺乏邊界感」導致畸形依賴
文/萊因哈德.溫特(Reinhard Winter) 圖/大是文化、達志示意圖
母愛不能缺乏界線
多數情況下,母親傾向於過度照顧兒子,使他們無法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過度的母愛和照顧,正是將男孩養育成任性小王子的原因之一。這種現象當然也存在於所有孩子身上,也有母親會把女兒寵上天。這些個別現象的背後,隱藏着一種更大的趨勢,即大多數母親和孩子之間都缺乏明確的邊界。
這不是無意識的選擇,而是出於天性。以下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
尤其是面對更暴力、更衝動的男孩,母親很少要求他們參與某事或是自力更生,因爲她們想避免可能帶來的衝突。
如果每項要求都需要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母親就懶得再說了,爲了避開這種衝突的關係,於是她逐漸降低期待:「我還不如自己做!」——這可以理解,但這也成了一種藉口,因爲從長遠來看,這種輕而易舉的放棄只會害了他們的兒子:讓他們安於享樂,無法培養出完成任務的動力。
相反的,有些母親把女性化的處理方式帶入與兒子的關係中,因此過度照顧兒子。也許這是我們文化中老掉牙的尊老愛幼觀念,也許是因爲母親認爲兒子很脆弱,需要更多的幫助。
事實上,與女性相比,男性的發展普遍較慢,因此,也容易延長母親照顧兒子的時間。然而,這兩種原因對男孩來說都有害。當母親過度參與男孩的生活起居時,男孩自己承擔的責任會越來越少——現在是一些日常任務,以後可能就是整個人生。
就男孩而言,他們也會積極配合這種關係,這與他們童年時矛盾的想法有關:既想要「娶」母親,又會迎合母親的行爲。這種源自童年的情結在母女關係中較難察覺。
當然,這也與父母的分工有關——母親可能是全職,或部分時間在家照顧孩子,而父親則通常是全職工作,因此這多少會影響到男孩。母親總是在場,她們的無所不在和有求必應,無形中降低了自身的地位。
就像市場經濟中的供需法則,無條件供應就和供過於求一樣,這也讓母親的身分貶值(可能是因爲傳統的母性觀念,要求她們對家庭無條件的奉獻)。
如果男孩認爲母親理所當然該圍着自己打轉,那麼母親就成了他專屬的服務人員。在這種情況下長大的男孩,往往容易依賴、缺乏獨立性。
此外,母親若對自己照顧不周,總是犧牲自己來照顧孩子,會讓孩子內疚,進而形成模糊的關係和畸形的依賴。
男生不在意分數很正常
如果家裡的男孩一點也不在意成績,這其實很正常,特別是在青春期開始的時候。有好成績未必能給男孩帶來實際上的好處,被稱作「書呆子」反而更容易被排擠。
然而,父母對學習和成績的態度卻很明確:男孩在學校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盡全力取得好成績。這種態度往往讓孩子感到厭煩,即便許多父母一再強調,只要有成績好,他們就不會再碎碎念。
一般來說,只要沒有什麼太大的意外,孩子大都能平靜度過學校生活。但,一旦男孩在校表現達不到父母的期望,許多父母會變得歇斯底里,甚至不知所措。他們對孩子期望過高,總是既擔憂又焦慮,深怕孩子無法成爲自主獨立的男人。於是,父母便不自覺的將壓力轉嫁到孩子身上─ ─因爲他們自己做不到。
如果這些男孩無法達到成年人的期待,往往就會出現健康問題或啓動防衛機制,以父母不樂見的方式迴應。
對男孩來說,學業成績固然重要,但這畢竟不是全部。在學校裡,認知性(按:指直接透過閱讀或聽講來接收訊息)的學習常被過度強調。男孩真正需要的是,在學校或其他地方學習到未來需要的技能與能力。
討論男孩學業成績,通常圍繞着兩個問題:爲什麼他們的學業表現普遍不佳,以及爲什麼男孩的成績總是比女孩差。單從認知條件來看,情況本不該如此,因爲男女之間的學習能力差異不大。從遺傳學的角度來說,這樣的觀點也毫無根據。
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即使在能力相當的情況下,男孩的考試成績仍略遜於女孩。
長期以來,男孩的平均閱讀能力也比女孩差;有些男孩在課堂上經常搗亂,放學甚至還得回家補進度。像輟學這樣的極端情況,男孩的比例也相當高。男女在語文和數學成績上的差異更明顯,但這與天賦無關。這些科目更像是「性別領域」,性別刻板印象,許多男孩擔心,過度熱衷語文且表現良好,會被認爲是書呆子或娘娘腔。
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並非所有男孩都有學習上的困難,只是有些狀況特別棘手,例如,有移民背景、在小學期間很常被留級,成績長期不理想;或是來自父母教育程度較低的家庭。此外,經常使用電子產品的男孩,成績也普遍較差。當然,個體差異也不容忽視,這些現象提醒我們:男孩需要學校和家長針對性別提供更多支持。
男孩在學校的表現,和他們與成人之間的關係密切相關。這不僅是男孩與老師之間的問題,家長也扮演關鍵角色。因此,我們應該深入探討,爲什麼有些男孩能在學業上表現穩定,這些男孩的父母到底做對了什麼。
【推薦書籍】
書名:《男孩需要明確的指令》
作者:萊因哈德.溫特(Reinhard Winter)
簡介:德國杜賓根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同時也是德國最著名的男孩養育專家。
出版社:大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