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沃爾夫文章:美國主導的舊經濟秩序已不可持續
參考消息網5月12日報道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5月6日刊登題爲《舊的全球經濟秩序已死》的文章,作者是該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全文摘編如下:
局外人應該怎麼想中美貿易戰的結局?
要理解世界經濟面臨的問題,不妨從“全球失衡”這個話題入手。在2007年至2015年的全球和歐元區金融危機之前,這一話題曾被廣泛討論。在那之後的幾年裡,這些失衡有所縮小,但總體情況沒有改變。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一份《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所指出的:中國和歐洲債權國(尤其是德國)出現持續盈餘,而美國則出現相應的赤字。美國存在貿易和經常賬戶赤字,在服務業享有比較優勢,而在製造業出現鉅額赤字。
那麼狂熱的自由市場主義者會提出什麼問題?事實上,即使是一個不那麼狂熱的自由市場主義者,也可能有充分的理由指出,美國有幸在幾十年裡寅吃卯糧。
然而,從這種認爲全球失衡規模巨大且持續存在的觀點中,至少可以看到三大漏洞。
首先,全球失衡對政治有害——實際上,有害到幫助特朗普兩次當選總統的程度。
其次,在盈餘方面存在“負和”干預行爲,旨在改變全球經濟力量平衡。儘管國際關係不僅僅包含經濟實力,但經濟實力無疑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
最後,與外部赤字相對應的往往是不可持續的國內借貸。再加上金融脆弱性,國內借貸可能導致巨大的金融危機。外國人在過去幾十年中與美國之間一直保持着可觀的儲蓄盈餘。美國企業自本世紀初以來也一直處於平衡或盈餘狀態,而美國家庭自2008年以來一直處於盈餘狀態。由於這些部門資產負債表必須總和爲零,與美國經常賬戶赤字相對應的國內赤字一直是長期財政赤字。
如果實際利率一直處於高位,財政赤字可能會導致長期的外部赤字。但事實恰恰相反:實際利率要麼很低,要麼非常低。凱恩斯的假設看起來是正確的:資本賬戶盈餘(和經常賬戶赤字)所顯示的淨外國儲蓄流入,使得鉅額財政赤字成爲必要,否則美國的國內需求將長期不足。
中國並不是全球賬本另一側的唯一參與者,但它是最重要的參與者。不可避免的是,現有工業大國害怕中國製造這個龐然大物。
誰將贏得中美貿易戰?我認爲中國會贏,部分原因是美國讓自己變得如此不值得信任,還有部分原因是中國可以選擇擴大內需,從而抵消失去美國需求的影響。專欄作家馬修·克萊因寫道,中國早就有這個選項,但沒有實施。我的回答是,中國現在必須實施,切實選擇擴大內需。
中美貿易戰的後果和特朗普關稅的可能演變是迫在眉睫的問題。但絕不要忽視需要考慮的更廣泛問題。不應單獨判斷貿易政策。正如那些建立戰後貿易體系的人(尤其是凱恩斯本人)所知道的那樣,戰後貿易體系的成功還取決於全球宏觀經濟調整,以及國際貨幣體系的運作方式。
在戰後第一階段,美國擁有鉅額經常賬戶盈餘,但將其用於放貸。在第二階段,即1971年之前,美國的盈餘逐漸減少。這導致美元固定匯率制的終結,以及普遍實行浮動匯率和通脹目標制,至少在高收入國家是如此。那個體系在中國迅速崛起之前運轉良好。美國作爲最後貸款人和消費大國的角色在上世紀80年代受到日本和德國的考驗,變得在政治和經濟上不可行。
美國主導的舊經濟秩序如今已不可持續。美國將不再充當最後的平衡者。世界——尤其是中國和歐洲——必須重新思考。(編譯/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