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恆:優化財政政策,推動經濟回升向好

自2008年以來,本輪積極財政政策實行了長達17年之久,有力促進了穩增長、惠民生和防風險,發揮了財政作爲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的作用。

尤其是通過實施減稅降費政策,一方面,有力地應對了外生衝擊、促進了經濟穩定。2008—2010年實施的結構性減稅政策,助力我國成功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經濟平均增速保持在9.9%,而同期世界經濟平均增速僅爲1.7%。2020年以來,面對新冠疫情等衝擊,持續發力實施大規模減稅降費,對減輕企業負擔、改善居民預期、恢復微觀主體信心等發揮了重要作用。2020—2023年,我國經濟平均增速爲4.7%,仍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平均增速的2.3%。

另一方面,有效激發了經濟長期高質量發展潛力。中國經濟從高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以來,經濟增長模式從債務和投資拉動轉向科技和消費驅動取得積極進展。稅費優惠政策向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傾斜,顯著地激發了經濟增長新動能,提升了經濟長期高質量發展的潛力。

當前中國經濟總體延續回升向好態勢,離不開財政政策的支持,下一步財政政策有必要積極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加大財政力度、優化支出結構、推動提質增效;同時,積極財政政策有必要進一步優化實施方式,以發揮出更大的效果,更好地穩增長、惠民生、調結構和防風險。

一是推動財政政策從重收入政策轉向以支出政策爲主。收入政策主要是減稅降費,增加了市場主體的現金流,提高了企業和居民的抗風險能力。但同時,連續多年的大規模減稅降費帶來的直接結果是宏觀稅負(財政收入佔GDP比重)持續下行,不利於財政安全和可持續性。

從維護財政安全的角度看,減稅降費要有必要的限度;從宏觀調控的角度看,宏觀稅負穩定是應對經濟波動和各種外生衝擊、實施社會管理、落實各項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的財力基礎。2024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佔GDP的比重已降至16.3%,較2013年下降了5.5個百分點。減稅降費持續生效需要建立在企業和居民信心充分的基礎上,當市場主體信心不足時,企業和居民將減稅降費增加的收入轉化爲投資和消費的動力相對有限,對經濟拉動的效果也相對有限。

如果將減稅降費的該部分財政資源以支出政策的方式實施,政府支出能夠直接擴大總需求,比收入政策能更直接地拉動經濟增長。比如政府支出用於投資和政府採購,有利於增加就業和收入,形成乘數效應;增加醫療教育養老民生保障支出,有利於提高居民消費意願;增加科技創新支出,有利於優化供給結構,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乃至重塑中國經濟敘事體系等。

二是推動減稅降費從數量規模型轉向效率效果型。過去減稅降費的規模非常之大,屬於數量規模型減稅降費,有效推動了經濟增長、提高了市場主體的獲得感。但是,部分減稅降費政策存在“一刀切”傾向,對不同規模、行業和生命週期階段的企業支持的精細化程度和分類還不夠。大規模、普惠性的減稅降費政策較多,不利於集中資源更好支持國民經濟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發展。

例如,初創型科技企業可能比成熟的高新技術企業更需要政策的支持。考慮到當前財政收入佔GDP比重已經偏低,再大幅下降空間有限,減稅降費應更加註重政策的精準性、結構性和效率效果。要推動減稅降費從數量規模型走向效率效果型,加大收入端政策對國民經濟關鍵領域和重要環節的支持力度。

其一,應清理不必要的稅收優惠,提高關鍵領域和重要環節(例如科技創新等)的稅收優惠政策的精準性;其二,選擇對普通居民影響不大、但有利於推動綠色發展、縮小貧富差距的稅種進行稅負的結構性調整,包括消費稅、資源稅、環保稅等;其三,根據經濟發展狀況及時研究與新業態相適應的稅收制度和稅種,例如研究探索數字資產稅、碳稅等。

總之,財政政策在近年來宏觀調控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下一步政策實施要以效率效果爲核心進一步優化。有理由相信,優化政策實施,有利於推動中國經濟繼續沿着回升向好的態勢穩中有進。

作者 羅志恆(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 晁雲霞(粵開證券宏觀研究助理)

編輯 趙瑜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