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絲起子、鋸子也行? 陸女10分鐘盜走巴黎博物館6kg黃金

法國巴黎博物館內貴重黃金遭竊取。(圖/微博)

法國羅浮宮日前傳出驚天竊案,未料又傳出一起盜賊摸金案。一名24歲陸籍女子在上(9)月在巴黎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以角磨機與氧乙炔焊槍破壞鋼製安全門與防彈玻璃展櫃,短短10分鐘就盜走6公斤珍貴原生黃金。雖然目前嫌犯已被逮捕並起訴,但案件卻震驚各界,也凸顯法國博物館的安全和監控問題。

據《新浪新聞》、《紅星新聞》等多家陸媒報導,法國國家自然史博物館9月17日發佈消息稱,有不明身分人員從該館盜走了數塊原生金金塊,館方表示,此事件造成的物質損失約150萬歐元(約5347萬元新臺幣)。

館方根據監視器畫面看出,一名身着黑衣女嫌犯,在閉館前混入展區並藏身館內。凌晨時,女嫌犯以角磨機與氧乙炔焊槍破壞鋼製安全門與防彈玻璃展櫃,短短10分鐘內就盜走18至19世紀館藏金塊,總共達6公斤,其中一塊就重達5公斤,有足球大小,購於20年前。而現場遺留的工具包括角磨機、螺絲起子、三個焊槍燃料氣罐和一把鋸子,都成爲關鍵物證。

嫌犯在犯案後迅速逃離法國, 9月16日下午,嫌犯搭乘高鐵從巴黎前往西班牙馬德里,然後轉道巴塞隆納,並在9月30日在西班牙巴塞隆納機場安檢時被捕,當時女嫌犯正準備登上飛往上海的航班,手提行李中藏有約1公斤熔化的金塊碎片,部分金塊已被部分加熱變形,表面覆蓋一層黑色氧化物,試圖僞裝成工業廢料。

不過,除了女嫌犯隨身攜帶的1公斤金塊外,剩餘約5公斤金塊仍是下落不明,警方懷疑部分黃金已遭熔鍊並出售,國際刑警已向亞洲海關發出警報,監測金塊走私通道。

據巴黎檢方介紹,被盜金塊包括18世紀由玻利維亞捐贈給法國科學院的金塊、1833年由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贈予博物館的烏拉爾金塊、19世紀中葉加利福尼亞淘金熱期間發現的金塊、以及一塊1990年在澳大利亞發現、重逾5公斤的金塊。

該館副館長也表示,黃金是一種極其搶手的金屬,比起寶石更容易轉賣,「這些金塊不僅是財富,更是文化遺產,損失無法估量」。法國藝術犯罪專家指出,近年來歐洲博物館盜竊案多與國際犯罪團伙有關,尤其是針對貴金屬的「商品盜竊」,嫌犯往往將文物熔鍊後在黑市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