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黃金平替」首飾有面子有裡子 大陸年輕人搶瘋了
博物館的「黃金平替」首飾,被大陸年輕人搶瘋了。(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據《三聯生活實驗室》報導,自從今年金價一路飆升之後,大排長龍的不只是貴婦最愛的老鋪黃金,還有各地博物館門口的首飾櫃檯。「貴婦們買老鋪黃金,是對奢侈品大牌去除了消費主義濾鏡。與其花幾萬塊買不值錢的母貝和鋯石,不如直接囤黃金來的實在。」
而去博物館買首飾的年輕人,是進一步想通了。「預算不夠,就別總琢磨保值的事兒。花上大幾千甚至上萬(人民幣,下同),買一條黃金項鍊,不如直接在博物館裡買一百來塊的首飾文創,還是古代皇上妃子的同款。」
博物館首飾,指的就是大陸全國各地的一些博物館出的文創產品,他們會根據自己的展出內容,復刻出一些展覽同款的戒指、項鍊和手鐲。只不過這裡賣的不是真黃金,而是銅鍍金,價格也在一兩百塊左右。
在北京,國博首飾就是打工人自己的老鋪黃金。「100塊一副耳釘,200塊一條項鍊。全身置辦一套花上幾百塊,就能把自己拾掇得意氣風發。」
蘇州博物館的吳王夫差劍手鐲,被大家當作卡地亞釘子系列的平替;揚州博物館最受歡迎的,是蕭皇后的鳳冠戒指和手鐲,表面鍍上的是18K金,價格還只要一百來塊;湖北博物館則有越王勾踐的髮簪和耳環,配上樑莊王妃的寶石手鐲,富貴逼人……
都說人上了歲數,看的不是你穿什麼衣服、背什麼包,而是你手上脖子上有沒有幾件狠貨。但對於打工人來說,買幾十塊的小商品,一眼就會被看出廉價感;動輒幾千塊的黃金首飾,又得一咬牙一狠心才能拿下。
博物館首飾,就這樣成了打工人的軍備庫。「在博物館買首飾,有面子也有裡子。雖然不是什麼大牌,但好歹有博物館背書,待在家裡手上還能說是西周限定款;雖然銅鍍金的材質不保值,但它也不在價格上坑你,絕不會把成本幾十的東西,包裝一下就翻百倍賣給你。」
當黃金成了年輕人之間的硬通貨,一些沒有太多預算的年輕人,便開始搜尋起了黃金平替。「曾經,他們用金包銀來武裝自己,但這種次拋黃金戴上幾次就會掉色;後來又開始研究起了砂金,卻難免會被別人當作『假黃金』。」
在博物館買黃金首飾,就成了他們花小錢辦大事的最佳選擇。上個月,北漂何可可就在國博的希臘展裡,入了一條黃金花項鍊和兩個手鐲,加起來不到700塊。「在黃金專櫃扣扣搜搜,價籤都不敢多看。去了博物館,幾百塊就能實現「黃金花臂」。
對她來說,博物館裡的首飾,不僅能名正言順地復刻古代最頂級的設計,質量還有保障。「雖然只要一兩百塊,材質也是銅鍍金的,但都開在博物館裡了,貨還能差嗎?我不嫌它是銅鍍金,它也不嫌我預算不夠。」
許多剛進入職場的打工人,乾脆把博物館當作了自己的時尚彈藥庫。看透了職場真理,「買首飾就和買奢侈品包一樣,如果你月薪不夠高,就算買了真的,也會被人說是假的。」
與其遮遮掩掩,還不如大大方方直接去博物館買文創。「這樣如果有人質疑,你的首飾不是純金,你可以大大方方說這是銅包金。如此反將一軍,反倒會讓對方羨慕起你的眼光好,能花小錢買到有底蘊的首飾。」
一些平時只在網上買戒指項鍊、沒買過奢侈品的年輕人,還把博物館的首飾當作自己的第一件大牌貨。一兩百塊的價格,買起來沒什麼壓力。而且每一條項鍊的工藝都格外精美,不輸黃金專櫃。「小小年紀,就戴上了蕭皇后的同款,未來可期。」
甚至有一些明明不缺錢、還戴着老鋪黃金手鐲的貴婦,看到博物館裡的首飾也走不動道了。博物館裡的首飾文創,設計靈感大多來源於展覽裡珍稀的國寶,樣式比外面的專櫃新奇多了。國博的黃金花項鍊,花瓣甚至還能一開一合,有兩種戴法。看了博物館裡的首飾,甚至開始懷疑專櫃裡收的工藝費,到底是不是智商稅。
在博物館裡買首飾,主打的就是一個豐儉由人。「如果你連銅鍍金都嫌貴,還可以花100來塊買個冰箱貼項鍊。不僅是隋唐公主李靜訓的同款,戴上去還沈甸甸的,把排面拉滿了。」
曾經年輕人買珠寶首飾的動機,主要是爲了面子需求。「總感覺人進入職場後,除了衣着要得體外,有一件像樣的手鐲、項鍊傍身,才能顯得成熟穩重。」
但市面上大部分的珠寶首飾,一旦到手後佩戴,就會面臨折舊和價格下跌的風險。相比之下,去博物館買文創首飾,則是一種兩全其美的解法。
「博物館出品的文創首飾,自帶一層文化光環。提升心理價值的同時,它價格又很親民,通常只要幾十塊錢,最貴不超過一二百塊錢,因爲沒有下跌空間,自然就保值了。」
最早帶火博物館文創首飾的,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推出的如意錦鯉系列和太和廣運系列,成了不少北漂回家送人首選的至尊伴手禮。
今年25歲的北漂小林,當年就買了一整套錦鯉系列的首飾給老媽。「逛街的時候,她本來看上了周大福的故宮IP聯名系列,但價格動輒要四五萬元,遠遠超出了我的預算。後來發現不用找故宮聯名,花兩百多就能買到故宮直出的同款。用料雖然不同,但都有一樣的文化韻味。」
後來年輕人驚喜地發現,自家門口的博物館,都玩起了賣文創首飾。而且比起傳統珠寶,它們更能給大家提供情緒價值。
「博物館和珠寶品牌的區別在於,他們不會卷材質到底要用黃金還是鑽石,但會在文化內涵下足功夫。首飾上隨便一個花紋,背後都有說法。比如敦煌研究院推出的五路財神手串,融入了佛教元素。陝西曆史博物館,則將唐代仕女圖轉化爲設計靈感。」
年輕人戴着博物館文創首飾出門,和買奢侈品的人一樣,擁有豐富的談資。「而且當別人都在聊品牌,你開口閉口都是文化典故,是哪個朝代哪個貴人的同款,顯得尤爲有品味。」
在職場打拚的打工人,甚至會把博物館的文創首飾,當作是提升氣血感的物理濾鏡。
「因爲博物館出品的文創,配色通常都以紅色系爲主。皮膚白皙的人戴上,會顯得紅潤有氣色,黃黑皮戴上,也能被襯托的更有精神。再加上傳統紋樣的加持,哪怕你只是穿一身再簡單不過的優衣庫Uniqlo,配上一件文創首飾,也瞬間顯得精緻許多。」
習慣了買文創珠寶後,大家也會對奢侈品慢慢祛魅。以前覺得大牌的首飾,就算再貴,只要咬咬牙買下一樣,就能戴一輩子。
現在買文創首飾時,因爲價格便宜,可以毫不心疼的買下好幾種。體驗過每天都可以戴不同款出門後,便頓悟了。
「首飾這東西歸根到底,只是日常裝飾。買了太貴重的東西卻壓箱底,反而是種浪費。不如整點便宜的,每天輪着戴,弄丟弄壞也不心疼,纔是真正賺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