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醫療分級 下轉病人給獎勵
衛福部日前修正「全民健康保險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將病人下轉至地區醫院、基層診所,可獲700點支付點數。(本報資料照片)
衛福部日前修正「全民健康保險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將病人下轉至地區醫院、基層診所,可獲700點支付點數,而接受下轉者可獲500點加算,9月1日上路,鼓勵落實分級醫療。醫界認爲,新制獎勵高,但成效未定,提醒政府給「胡蘿蔔」也要給「棒子」,慢性病超過一定比例者,須重新審視醫學中心資格。
健保署醫務管理組長劉林義表示,9月起,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將病人迴轉或下轉至地區醫院、診所,可獲點數700點;醫學中心將病人轉至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將病人轉至診所,則維持500點轉診費;接受下轉的醫療院所,新增500點門診診察費加算;若將病人上轉,支付點數從250砍至150點。以鼓勵大醫院下轉,達到分級醫療的目的。
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說,醫院下轉需耗費口舌,700點獎勵費算高,若能讓大醫院願意轉下,這是好事。但推動分級醫療需要「胡蘿蔔」和「棒子」,大醫院的一些慢性病,若超過一定比例、未在一定時間下轉,建議重新審視醫學中心資格,期待新制上路半年、1年後檢討成效,滾動式調整。
臺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認爲,病人的意願仍是關鍵,提醒基層醫療要提升能力和設備。另建議在健保APP與醫師端同步提供「分級醫療路徑」,主動引導民衆選擇合適院所,並推動「慢性病打包支付」,讓基層有資源進行追蹤、健康促進。
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說,價格引導分級醫療效果不夠,況且每個區域的就醫需求、醫療資源、疾病屬性都不同;一些醫院擔心下轉會導致病人流失,只好把病人轉到同一體系,或自己在別處的門診。下轉需病人同意,一些病人不想要,覺得這像被「丟包」,當病人有過不好經驗,恐怕就很難再接受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