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可可20週年,賈偉如何打造“產品五品”價值理論?
“在21世紀對企業最重要的資產是他的知識工作者以及他們的生產力。”——彼得·德魯克
不久之前,洛可可的創始人賈偉在上海西岸藝術中心展出了自己包括《馬上如花》系列的10餘幅繪畫新作、雕塑與樂高®顆粒裝置作品。這距離他上一次在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上舉辦首次“如花在野”藝術個展僅僅過去半年時間。
賈偉創作的藝術形象名叫“如花”,她沒有嘴巴,沒有耳朵,有一對叉叉眉,賈偉稱之爲“無常眉”。“如花三生,我可以是萬物,萬物皆我。”在賈偉的創作中,如花,似乎在言說他過往歷經的傷痕印記,亦是象徵未來無限可能的X。
“如花”的誕生,源自賈偉過去幾年度過的一段人生至暗時刻。
2018年,一場意外的大火,不但燒燬了洛可可的辦公大樓,還把多年的項目和提案方案也都湮毀。同年,賈偉的父親患上了嚴重的腦梗,公司內部還曝出了員工貪腐......
一直順遂的賈偉宛如釜底抽薪,沒了心力,一度走在了抑鬱的邊緣。隨後,他卸去一切職務,開始徒步、登山、靈脩以及畫畫。
賈偉說:“創業14年,構建了一個龐大的商業公司,一場火災全都毀滅了,很戲劇化。”
爲了重構與世界的對話,賈偉決定通過徒步、靈脩和繪畫來進行自我療愈。
“如”是不生、不滅、不動、不變,爲如,真如無動;“花”是一花一宇宙,一人一世界。
新作《馬上如花》系列中,馬與花作爲主要的視覺元素,通過二者的動態組合與互動,展現了生命力的本質及其在不同生命階段的表現。
創業亦是做人,原本難分。稻盛和夫在他的《幹法》一書中說:“你只有跌到從未經歷的低谷,才能站上從未到達的高峰。”
在中國互聯網圈,能夠穿越週期持續20年的獨角獸公司事實上並不多,而浴火中涅槃重生的案例更是鳳毛麟角。
從至暗時刻的搏鬥到與自己和解,賈偉與洛可可的經歷,以及從中得到的感悟或許值得我們每一個創業者和企業思考。
“三個標準”,向上生長
2024年11月19日,北京望京某寫字樓頂層,洛可可2024想象力大會及20週年慶典前一天,工作人員正把洛可可20年來重要時刻的照片製作成紀念牆懸掛在入口處。而不遠處,是掛滿洛可可迄今爲止獲得的577個各類獎項的巨大展覽牆。
幾年前公司搬到此處時,賈偉和團隊討論新辦公室的裝修方案時強烈要求做一面能掛滿1000個獎項的展覽牆。
作爲中國拿設計獎最多的設計師,賈偉似乎對獎項有着天然的執着。當然,這也與他的創業思路有着密切的關係。
2004年,剛開始創業時,賈偉就在想如何成爲全球最好的設計公司。在對照了全球上百家設計公司的資料後,他總結出了三個標準:第一個標準是要獲獎。要獲德國的紅點獎、iF獎;還要獲得美國商業週刊大獎、IDEA獎;還有日本的G-Mark——這5個獎項相當於設計界的奧運會或者世錦賽,一定要得到,而且要持續獲獎,最好能實現大滿貫;第二個標準是與世界500強合作;第三個標準是在合作的過程中產生推進社會發展,甚至改變世界的好產品、爆款產品。
兩年後,賈偉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紅點獎,興致勃勃地去德國領獎。到了頒獎典禮才知道,只有金獎獲得者纔有資格上臺,他還不夠格。巨大的落差讓驕傲的賈偉暗暗憋了一口氣,除非拿到金獎,否則再也不來了。
這一憋就是16年,期間即便獲得了50多個紅點獎,他也再沒去過德國領獎。皇天不負有心人,洛可可終於在2023年獲得(Best of the best)紅點至尊獎。
這一次,賈偉終於揚眉吐氣,斥巨資置辦行頭,當了頒獎那晚“全場最靚的仔”。
創業20年間,紅點獎、iF、IDEA、G-Mark、紅星獎......賈偉和洛可可狂攬了國內外所有最有名的設計類獎項。
而憑藉這些獎項,賈偉成功撬動了與大企業、大品牌的合作。創業第二年,洛可可便與三星合作開發北京奧運地鐵10號線、4號線的地鐵AFC售票檢票系統,大獲好評。
如今,已有超過200家的世界500強企業、超過300家的中國500強企業與之成功建立過合作。
死磕目標,是創業者必不可少素質。賈偉說他只是先有了初心,接着就是堅持。“如果能一直堅持初心,早晚會成功。”
2014年的一個週末,賈偉陪伴不到兩歲的小女兒在家中玩耍。
期間,女兒說渴了想喝水,賈偉隨即去廚房倒了一杯剛燒開的熱水。沒想到着急喝水的女兒被開水潑到,稚嫩的皮膚被嚴重燙傷,孩子嘶聲裂肺地哭喊刺痛了父親的心。這次嚴重的燙傷事故讓賈偉反思,讓開水短時變不燙是個剛需,爲什麼就沒有產品可以實現呢?
於是,他用了3個月的時間做了一款杯子——55度杯。即100度的開水,倒入這款杯子中後搖10下就可以變成讓人舒適可飲的溫度。
讓人沒想到的是,55度杯隨後成爲了一個爆款,當年就賣了五十多個億。
一場事故成就了一個爆款,賈偉開始總結其中的經驗。
“人有三觀,產品也有三觀。”賈偉說,“你要有同理心,能夠懂用戶,找到痛點,就能真正做出改變世界的產品。”55度杯的成功經驗最終被匯聚總結成爲一本書,名爲《產品三觀》。
在賈偉身上,我們既能看到藝術家的激情與想象力,又能看到創業者的洞察力和決斷力。而這些特質讓他在過去的20年裡帶領洛可可一路升級打怪,不斷向上生長。
三觀之下有五品
2024年11月20日,在洛可可2024想象力大會及20週年慶典上,賈偉推出了他的新書《產品五品》作爲洛可可20週年的特別獻禮。
這是繼《產品三觀》之後,暌違三年的匠心之作。
當年寫《產品三觀》時,其實背後的驅動力是一位父親的同理心。55度杯的爆火源自賈偉女兒的一次燙傷事故。在總結經驗時,賈偉認真篩選過濾了所有關鍵點。
“有些痛點,是小衆的,是面向特定羣體的。有些痛點,其實是一種笑點,淚點,爽點,甚至萌點。而只有頂級的痛點,才能引起廣泛共鳴,才能轉化成商業賣點。”
賈偉認爲,過去工業時代,產品只是工具,是一個以效率爲單位的功能性工具。但今天,好產品要有溫度與情感。
所謂產品三觀,書中如是介紹:第一觀叫用戶觀,就是微觀世界。因爲今天我們用戶情感層面非常豐富,在對自己的感知層面,用戶更瞭解自己;第二個是價值觀。就是基於用戶的痛點,做出了痛點的解決方案,而這些解決方案也是基於用戶的體驗,產生了一個非常好的體驗概念,所以產生了價值觀;第三就是世界觀。構建大產品就需要世界觀,以及底層的同理心和慈悲心。
如果用一個冰山模型來作比喻,冰山水面以上的部分是用戶觀,求的是“真”——找到真用戶,挖到真痛點,做真場景,才能打造真產品;中間部分是價值觀,價值觀是賣點,求賣點變價值;最底下一層是世界觀。世界觀因人而異,但存異求同。有世界觀,有整體宏觀層面的邏輯,你的產品就不會是一個小產品,纔有可能改變世界。
過去三年,用產品三觀的方法論,賈偉和洛可可事實上已經爲企業們參與共創了很多爆款。
例如一年賣出10億的海底撈自煮火鍋,連續4年在鮮燉燕窩品類保持全國銷量第一的小仙燉……
但即便如此,頂級痛點依舊不容易找到。所以,賈偉曾總結了一套“1234567體系”:產品是1,得有1,要過關,才能去做後面的東西;產品要有2顆心(同理心和慈悲心);產品要有3觀;產品還要4力(感知力、認知力、創造力、想象力);產品還有5品、6法以及7人(7個用產品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人)。
三觀之下有五品。基於價值觀的《產品五品》應運而生。把這本書作爲洛可可20週年的特別獻禮,賈偉是有目的的。它不僅僅是一套方法論的總結,更是洛可可未來的轉型方向。
以作品、製品、商品、用品、廢品五個維度爲切入點,這本書不但爲每一位產品人提供了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產品的全生命週期,更是對未來產品創新的探索。
第一,作品價值,也就是創始人價值,內核是獨具創新性。創始人在構建作品價值的時候,創造性地體現智力水平、個性、感情、觀點、思想,作品的創作是一個嘔心瀝血的過程;
第二,是製品價值。相較作品而言,製品是在產業鏈裡,增加了多重產業屬性,例如符合生產加工流程的特徵,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和品質,附加了生產成本;
第三,是商品價值,也就是商業的流通價值、買賣價值、渠道價值、品牌價值、營銷價值都是商品價值。
第四,是用品價值。用品是供人使用的物品,與前面所說的作品、製品、商品相比增加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使用人”,也就是“用戶”。產品的生命週期中,最重要的不是製品,也不是商品,而是用品;
第五個價值,是廢品價值。從整個產品生命週期來看,廢品也是一款產品從用戶視角來思考的最後一個價值,核心是要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思考產品的長、短生命週期,以及是否能推動人類的長遠發展,而不僅僅是解決了某一個具體問題。
其實,任何一家企業都可以用“五品”維度評估一下自家的產品,究竟有沒有價值,有多大價值,可以走多遠?
創業20年:見天地,見衆生,見自己
洛可可20週年,也是賈偉的20週年。當我問賈偉20週年有什麼特別的感想時,他平靜地說:“覺得好像20週年只是某一年的一個標誌而已,但其實它和19年、18年、17年,甚至第3年沒有什麼區別。”
但他其實也不是全然平靜。兩天前,一位20年前認識的一個客戶,發給賈偉一張他第一版,只印了100張的名片的照片。那張名片上面寫的賈偉,底下的擡頭是總監。
在創業初期很長一段時間裡,賈偉對外自稱是公司的一個總監。別人問他,你是什麼總監?是營銷總監,還是財務總監?還是設計總監呢?
賈偉不好意思地說,“那會兒公司太小了,我不好意思跟人說我是老闆。因爲公司一共就兩個人,我說我是總監,那對方會想這個公司總監就有這個水平,那老闆水平肯定會更高一點。”
“我接到接觸的第一個客戶,讓我給他一個名片,但我當時還沒有名片。然後他說你給我一個宣傳冊,我也沒有。他又說你提了個包,打開你的筆記本給我講講你們公司,我還是沒有。發現什麼都沒有之後,他就不和我談了,他在辦公室裡罵了我兩小時,他說你怎麼證明你不是來刺探商業機密的騙子?我說我一週後再來。一週後我補了名片,補了電腦,補了PPT,給他講了1個小時。講完之後他跟我這項目已經給出去了,我說那你找我來幹嘛?他說我就想知道你到底是不是個騙子。”賈偉現在時不時地會想起這個經歷。“這些經歷讓我不因爲一個特別大的項目成功,也不因爲一個很好的機會成功,就覺得是我的能力超凡了。我之所以走到今天,是因爲我們真的像一個種子一樣很踏實,受了一點點雨露,一點點風,我們就開始往上長。”
對於賈偉來說,洛可可就像一顆種子,它有初心,每一步都很紮實,一點都不恍惚。
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過去十多年時間裡,賈偉一度意氣風發。
在“雙創”那個所有人都雄心勃勃的年代,他一口氣把洛可可衝擊到中國頂級設計公司的行列。造平臺,聚人氣,線上線下,全國各地狂飆突進式地擴張,在北上廣深複製,甚至還在倫敦開了分公司,員工近千人。
彼時,賈偉的目標是上市、敲鐘,成爲“大佬”。
“你會不會覺得當時的我有點傲慢?”賈偉反省自己,“以前覺得公司沒我不行,自己特別重要。”
2018年洛可可公司遭遇了嚴重的火災,公司的照片牆上,有一張火災後大家聚在臨時辦公室裡的照片,每個人的沮喪與無措歷歷在目。之後,賈偉辭掉董事長、CEO的角色。“我把公司交給合夥人,發現他們乾的也挺好的。我突然發現沒我也行,也挺好的。”
之後賈偉把心力放在了繪畫上。“如花三生,我可以是萬物,萬物皆我。”一如佛家的偈語。
“以前,事業就是全部。現在,公司是公司,我就是我。我的人生有兩條支柱,一個是事業,一個是藝術。以前,洛可可完了,我的人生也就完了,現在不會,我和洛可可分開了,我有自己的追求。”賈偉說。
“事故”不斷的賈偉總能自我成全,他覺得“設計是事業的存量,藝術是生命的增量。”懂他的朋友說他的創作裡包含了探索人類“本生”現實世界的生存方式。
再之後,賈偉去了湖畔大學上學。
聽到老師曾鳴講到智能商業,曾鳴告訴他,互聯網已經成爲過去式,下一個時代是智能化的時代。賈偉猶如當頭棒喝,他迅速聯繫了合夥人,在杭州註冊成立了智能設計平臺水母智能,明確AIGC+設計的方向。
此前的洛可可1.0版是傳統的“管理+設計”的模式。賈偉花了11年的時間“管理”了一千多名設計師,打造了全球最大的設計公司,但是市場份額卻不到1%。
賈偉於是意識到,洛可可的傳統模式,其規模已經到了極限。
2016年,賈偉辭去洛可可總裁的職位,親自負責全新的洛客平臺。他要做一個全球性的、沒有邊界的、千百萬最牛的設計師都能活躍在上面的共享平臺。
福斯特在《創造性破壞》中說:“企業的基礎假設是連續性,總想基業常青,所以焦點在於運營和管理;而市場的基礎假設是不連續性,重點在於創造和破壞。如果你想成爲不死鳥,唯一的方式是攻擊自己。”
賈偉又一次“自我攻擊”成功了。從專業版的洛可可到數字化的洛客,再到智能化的水母智能,三次轉型,三次顛覆,三浪疊加,一次次衝破。
“做洛客的時候,我認爲洛客就是要幹掉洛可可;做水母智能的時候,我認爲水母智能就是要幹掉洛可可和洛客,但今天回頭看,一個並沒有幹掉另一個,而是包容了另一個。”賈偉說。“今天是一個創新涌現的時代,我把它定義爲是一個想象力經濟時代。人類終於可以用想象力+AI的能力,從碳基到硅基,從硅基再到碳基,硅碳一體。未來時代將有無限的可能,人類可以用想象力來換取價值。希望每個人都能夠在未來喚醒自己的想象力。”
正如彼得·德魯克曾告誡管理者要遵守四條重要的原則,“重將來而不重過去;重視機會,不能只看到困難;選擇自己的方向,而不盲從;目標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容易。”賈偉一一踐行。
此前,他曾把公司的前臺,設計成了一條浮出水的鱷魚的形狀。現在,他畫了一副如花安然立於鱷魚巨口的作品。
“就像當初的我。”他笑着說。
@以上內容版權歸屬「iNews新知科技 」所有,如需轉載,請務必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