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專家:屈公病常見症狀關節痛 少數人恐拖數年

復旦大學附設華山醫院感染科指,感染後常見關節痛、乏力與睡眠障礙等表現,大多數患者在半年至一年內可逐漸緩解,少數人可能持續數年,及早介入治療與復健,可有效降低慢性化風險。圖/取自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微信公衆號「華山感染」

廣東屈公病(大陸稱「基孔肯雅熱」)疫情延燒,引發外界關注該病是否會留下關節痛等慢性症狀。復旦大學附設華山醫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指,感染後常見關節痛、乏力與睡眠障礙等表現,大多數患者在半年至一年內可逐漸緩解,少數人可能持續數年。他提醒,及早介入治療與復健,可有效降低慢性化風險。

針對屈公病後遺症及如何預防,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微信公衆號「華山感染」4日發文指,王新宇表示,感染屈公病後,最常見的表現爲關節痛或關節炎,主要影響部位爲手腕、腳踝、手指與膝蓋,且通常呈左右對稱分佈。部分患者有時不只是疼痛,在關節周圍除會出現腫脹、伸不直等活動受限問題外,還有人可能會出現持續乏力、全身痠痛、皮膚瘙癢或色素沉着、失眠及情緒低落等症狀。

而在醫學原理上認爲,上述這類症狀與病毒殘留及免疫系統「煞車失靈」有關,病毒的碎片殘留於關節滑膜,誘發免疫細胞反應,一邊誤傷患者關節,導致導致慢性發炎與疼痛循環不止。

就整體病程而言,王新宇指出,多數患者在感染後6至12個月內症狀會逐漸緩解,部分患者則可能持續至2至3年,但表現也多爲「間歇性發作」。「換句話說,(屈公病)大概率會好,但有少數人疼得久一點。真正需要拐杖、徹底失去勞動能力的情況相當少見。」

至於關節本身,王新宇提到,在影像檢查上鮮少見到與類風溼性關節炎那樣的骨頭侵蝕,絕大多數屈公病導致的關節變化多屬可逆性,致殘風險較低。但如果疼痛厲害還硬背、不肯活動,也可能出現關節僵硬、肌肉萎縮,因此早介入、早運動比什麼都重要。

針對治療,王新宇稱,不建議單靠保健品慢慢緩解,也不推薦長期使用激素單打獨鬥,或盲目購買「秘方貼膏」。這些都容易使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且這些含激素或止痛藥的貼高或方式,「治標不治本」。急性期應以休息與正規止痛藥物控制症狀,而在急性期過後,應儘早循序漸進式地伸展關節與負重訓練。

在預防部分,王新宇說,目前尚無公認的「預防性特效藥」,但對高風險族羣,如年齡超40歲、有糖尿病史或急性期疼痛明顯者,建議於感染後1個月內就診專科門診,由醫師評估是否需使用「慢作用藥」等治療。關於疫苗,目前大陸外已覈准上市的屈公病疫苗僅針對未感染者,對已感染者並無緩解關節疼痛的效果。

廣東省疾控局最新發布的通報顯示,7月27日至8月2日當週,廣東全省新增報告2,892例屈公病本土病例,未報告重症和死亡病例,疫情主要還是在佛山。佛山當週新增2,770例確診病例,其次是廣州65例。

復旦大學附設華山醫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指,屈公病其實早在1952年就出現。當年,在非洲東南部坦尚尼亞馬孔德高原地區,一羣當地居民忽然集中爆發了高燒和劇烈關節痛。科學家隨後在患者和蚊子樣本中發現並取爲「Chikungunya」。圖/取自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微信公衆號「華山感染」

由於廣東佛山市「三水發佈」近日公佈《基孔肯雅(屈公病)熱後遺症告知書》,引發網路五花八門的討論與說法,有人擔心「一感冒就要疼一輩子」,有人說「關節會被毀掉」,也有人好奇「有沒有藥能預防」。圖/取自微博

復旦大學附設華山醫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提到,屈公病病毒最常透過兩種蚊子傳播:埃及斑蚊(熱帶地區常見)及白線斑蚊(花斑蚊)。圖/取自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微信公衆號「華山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