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昭隆專欄》浮門橋的華麗轉身
官兵操作M3機動浮門橋車。(圖/青年日報提供)
今年漢光演習,陸軍6軍團53工兵羣的浮橋連,使用M3浮門橋車完成河道阻絕;此外,浮橋連基地期末鑑測也做過「河道阻絕設置」演練。浮門橋是向德國買的,國軍是世界第2個有浮門橋的國家,本來是搭橋過路的戰具,現在多個河道阻絕任務,反差實在太大了。
921大地震後,國軍工兵部隊向德國重金採購的22輛浮門橋(ABF),是世界上第2個擁有這種先進裝備的國家。1套浮門橋有11輛車,最長可搭架100公尺便橋,重裝車輛都可通過,非常適合救災。
不過,浮門橋採購成軍後,最初只有在淡水河與石門水庫演練展示過,從沒有真正出過戰備或救災任務,在國軍後勤精簡的情況下,由於沒把握,2009年的八八風災是最好的亮相機會,但浮門橋卻缺席那次的救災任務。往後的重大災情也未見浮門橋現身。只能說,軍火商利用921大地震推銷浮門橋購案是高招。
近年兩岸軍事情勢嚴峻,部署於工兵羣的浮橋連去年底模擬橋樑遭損毀,操作M3機動浮門橋車完成「浮橋架設」演練。由官兵駕駛6輛M3機動浮門橋車泛水進入人工湖,分別進行開放、封閉式結合等課目演練。
特別的是,浮門橋演練架設搭橋是在人工湖,但當初採購是想用在淡水河,萬一幾座聯外橋樑遭敵破壞可以派上用場,然而,兩岸都是高聳的堤防,無路可通,實際用不上,變成戰時與救災都是英雄無用武之地。
不過,近年來淡水河河道防衛成了顯學,於是浮門橋搖身一變,華麗轉身成河道阻絕任務,打了個漂亮的翻身。去年底,浮橋連的期末鑑測,有項科目就是由官兵在指定位置設置浮動平臺、油桶及漁網等阻絕設施,藉此驗證遲滯、阻礙能力。
過程中,官兵將油桶、浮動平臺採人力、吊掛方式,移動至M3機動浮門橋車上,隨後迅速駛入淡水河道,抵達指定地點後,官兵將船錨投入河中,確保投放位置不會隨風浪偏移。
浮門橋當年採購多少錢已不可考。成軍後,軍方宣稱,浮門橋的橋樑與橋面都在車輛上,所以要搭橋時,只要把車輛開到定點即可。這套浮門橋的優點就是機動,車子開在高速公路,時速跑到100公里都沒問題,到搭橋預定地點後,車車相連,就能自動搭成便橋,部隊與車輛通過後,立刻能轉移到下一個搭橋定點。
但是,外界不曾看過浮門橋出動救災,也不曾看過戰術車輛在淡水河或高屏溪通過浮門橋,反而任務轉型爲阻絕河道,見證軍費投資浪費的冰山一角。2030年,國防支出規畫將佔GDP5%,是今年的1倍,類似的浮門橋購案未來只會多,不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