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在新能源領域領先全球 專家:想削弱中國既費錢也難
在風能和太陽能發電設施安裝上,中國已超越其他國家。(新華社)
據觀察者網報導,「在未來的綠色科技領域,中國已超越世界上所有國家,包括美國。中國,是如何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全球領先的?」當地時間3月3日,美國《華盛頓郵報》以此爲主題刊文指出,中國在掌握綠色能源革命幾乎所有技術的過程中,經歷了從逐步積累到突然飛躍的跨越。
報導稱,在風能和太陽能發電設施的安裝方面,中國如今已超越了其他國家,與15年前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對於爭奪未來技術主導權的競賽,許多分析人士一致認爲,在綠色能源領域,中國幾乎在所有關鍵方面都領先於美國,從電動汽車到太陽能電池板無不如此。
分析人士表示,在美國總統川普重新執政後,中美這一差距可能會持續拉大。川普政府專注於提高化石燃料產量並削減清潔能源項目的資金,而中國則會進一步加大對可再生能源技術的投資。美國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研究員米洛·麥克布萊德(Milo McBride)說:「中國在清潔能源技術領域的非凡領先地位怎麼誇大都不爲過,這一差距既巨大又前所未有。」
「要削弱中國在所有領域的領先地位,將花費大量資金,而且將非常困難。」麥克布萊德表示,雖然美國、歐洲和印度近期推出一系列支持綠色產業的政策,催生了一些競爭對手,但根本態勢並未改變。
《華盛頓郵報》還認爲,中國如何管理這種對未來能源的全新影響力,將對全球政治、貿易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產生深遠影響。鑑於川普對氣候變化的懷疑態度,中方可能認爲這是一個鞏固其領先地位的機會,並有望實現一個重要目標——在先進技術方面超越美國和歐洲國家。
「清潔能源各領域,中國均領先」
報導首先提到,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推廣速度遠超其他國家,並且這一速度還在不斷加快。
以全球發展最最快速的清潔能源——太陽能爲例。2017年,中國在太陽能領域超越歐盟,成爲全球領導者,當時中國安裝的太陽能面板總量約爲130吉瓦,而美國直到2023年才達到這一數量,在此期間,中國又新增約200吉瓦的太陽能面板。
風能領域同樣如此——2019年,中國在風能領域僅略微領先於歐盟;但到了2023年,中國的風力發電廠已能夠產生450吉瓦的電力,是歐盟的兩倍。如果這些風力發電機滿負荷運轉,其發電能力將相當於印度所有能源的總髮電能力。
另一個突飛猛進的發展,則出現在電動汽車領域。2020年,中國售出的電池動力和混合動力汽車略高於100萬輛,約佔汽車銷量的5%。而去年,作爲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售出的汽車中有40%爲電動汽車。
在大多數綠色技術和零部件方面,中國的產量佔全球總產量的一半以上,並且從2021年到2023年,這一比例還在不斷增長。
綠色革命所需原材料,中國佔據優勢
在綠色革命所需原材料的供應鏈中,中國也佔據主導地位。中國是鈷、鎳和石墨等大多數加工關鍵礦產的最大生產國,這些礦產對製造電池和太陽能電池板至關重要。
報導稱,中國的這些礦產儲量本就已經相當可觀,在化學提煉方面也投入巨大,同樣佔據着優勢。
如今,中國已經全球領先。去年,中國精煉了全球四分之三的鈷和91%的石墨。此外,中國還生產了全球92%的所有加工稀土元素,這些難以提取的金屬在高科技製造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華盛頓郵報》稱,在取得這些領先優勢後,中國製造商不但能夠用廉價且便捷的方式獲取關鍵組件,還讓中方在地緣政治和外交中增加了越來越多的話語權。比如,針對美方長期在晶片半導體等多個領域對華限制打壓,中方也發佈了一系列反制舉措——從2023年8月起對鎵和鍺兩種關鍵金屬實行出口管制;2014年年12月發佈關於加強相關兩用物項對美國出口管制的公告;今年2月初對鎢、碲、鉍、鉬、銦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
中國新能源蓬勃發展,美媒又來「老一套」
《華盛頓郵報》稱,新能源此前被視爲減少對進口煤炭和石油依賴的一種「小衆方式」,而在本世紀頭10年,中國對新能源的態度發生了突變。突然之間,這變成了中國在與歐美競爭對手的比拼中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企業的一種方式。
許多西方分析人士認爲,正是由於中方確定了13項其認爲具有戰略重要性的未來技術,由此制定的政策在確保中國在鋰離子電池、電動汽車和太陽能電池板領域取得快速發展方面尤爲成功。
不過,《華盛頓郵報》同時提到,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飛速發展受益於「政府補貼」。
此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曾表示,中國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靠的是在全球市場競爭中形成的科技創新和過硬品質,絕不是靠所謂「補貼」來支撐保護。說到補貼,美方通過包含有關稅收減免舉措的「通膨削減法案」及其實施細則,扭曲公平競爭,擾亂全球產供鏈,違反世貿組織規則和市場經濟原則。中方對此堅決反對,敦促美方及時糾正歧視性的產業政策。
華郵報導稱,中國的新能源行業之所以能夠蓬勃發展,離不開政策面的支持。2023年,清潔技術市場的全球價值約有7000億美元,由於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西方發達國家在追趕中國的領先地位方面任務艱鉅。諸如電動汽車製造商比亞迪、電池巨頭寧德時代、風力發電機制造商金風科技和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隆基等中國公司,很難將它們獲得的支持水平與美國的市場領導者進行比較。
德國智庫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的分析師劉宛鑫說:「很明顯,中國政府認爲一些特定的公司未來能夠引領行業發展,因此它們獲得了更多的支持。」
清潔能源技術正推動中國經濟
據芬蘭研究機構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的數據,去年綠色技術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0%,創下了歷史新高。可以說,可再生能源是當下中國經濟的亮點之一。
「爲什麼中國人都熱衷於發展這些產業?當然,它們的可持續性很好,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人們能從中賺錢。」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副院長楊雷表示:「不僅僅是決策者,現在普通民衆也能感受到這些產業是經濟增長的巨大新動力。」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分析,2023年,綠色技術對中國經濟的貢獻遠超過歐盟、美國和印度。IEA指出,2024年中國在清潔能源技術製造業方面的投資接近6800億美元,這幾乎與美國和歐盟的總和相當,也突顯了投資這一領域的重要性。
IEA指出,強大的國家支持力度、龐大的國內市場和巨大的供應商網絡相結合,使得在中國建廠的成本遠低於在美國、歐洲甚至印度。
即使不考慮土地價格低廉、銀行貸款便宜或稅收抵免等隱性支持形式,中國較低的設備和建築成本也意味着,在太陽能、風能或電池領域每投入一美元所獲得的電力也更多。其中,差異最大的是在太陽能領域,中國的成本低於每千瓦200美元,而美國則接近每千瓦450美元。
規模+人才,中國正贏得「出口競賽」
《華盛頓郵報》認爲,中國的優勢不僅僅體現在規模上,中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現在在清潔能源技術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引用的頻率遠高於美國的同行。
牛津能源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安德斯·霍夫(Anders Hove)表示:「認爲中國只是通過補貼、竊取知識產權和低成本勞動力在清潔能源領域獲得優勢的這種論調,是嚴重低估了中國當今的科技實力。」報導稱,中國培養了大量擁有博士學位的工程師,他們的研究成果使中國企業能夠不斷升級,從而在未來保持競爭優勢。
而所有的這一切,意味着中國正在贏得「出口競賽」。
《華盛頓郵報》注意到,中國並沒有將可再生能源領域的領先地位侷限於國內,其頂尖企業正拓展海外市場。從2020年到2023年,中國太陽能電池板、電動汽車和鋰離子電池的出口量幾乎翻了三倍。
IEA估計,到2035年,中國的清潔技術出口價值將超過3400億美元,這大約相當於2024年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石油出口收入的總和。
也許,美國、歐洲和其他發達經濟體徵收的關稅略微減緩了這一增長勢頭,但中國企業正在迅速調整策略,轉而重點關注非洲、東南亞和拉丁美洲等新興市場。2024年,中國向全球南方國家出口的電動汽車、電池以及太陽能和風能產品激增,佔總出口量的47%,創下新高。
美國塔夫茨大學弗萊徹學院教授凱利·西姆斯·加拉格爾(Kelly Sims Gallagher)曾任奧巴馬政府的中國氣候問題高級顧問,她表示:「這對氣候問題來說可能是一件好事,因爲這些清潔技術正在全球範圍內普及。」但她轉而又說:「但這也可能導致美國在全球市場上失去更多市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