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在南海建「海底實驗室」 水深可達2000公尺
▲大陸正在南海興建海底實驗室。(圖/翻攝CCTV)
記者蔡紹堅/綜合報導
中國大陸正在興建海底實驗室,根據《環球時報》報導,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牽頭申報並承建的「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2月28日在廣州南沙正式開工。
專家表示,冷泉裝置將推動大陸深海工程技術及裝備在國際上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超越,未來基於該項技術建設的不同譜系深海駐留裝備,還可應用於南海島礁資源開發和權益維護等領域。
冷泉裝置所聚焦的海底冷泉區,承載着地球深部碳循環的密碼,是研究極端環境生命適應機制和探索新型生物資源的戰略要地。大陸中國工程院院士、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首席科學家張偲指出,從應對氣候變化角度而言,海底冷泉區的甲烷氣體是溫室氣體的重要來源,冷泉區的甲烷滲漏對全球氣候及生態環境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對冷泉區開展保護工作至關重要。
「冷泉」是指海底之下的甲烷、硫化氫和二氧化碳等氣體在地質結構或壓力變化的驅動下,溢出海底進入海水的活動。而冷泉生態系統是指海洋生物利用海底冷泉滲出的化學物質爲能源進行化能合成,發育成海底黑暗世界裡獨特的生態系統。
冷泉裝置中,位於深海之下的海底實驗室可利用各類水下探測設備,在進行海底冷泉研究時選取的特定區域內有選擇性地「捕捉」關鍵科學現象。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總指揮李超倫表示,「海底實驗室的排水量達到600噸,最大工作水深約2000米,設計載員人數爲6人,在海底的最長自持力達30晝夜。」
李超倫說,海底實驗室將實現載人與無人技術的高度融合,不僅設計有科學實驗艙、航行駕駛與作業操縱艙、多功能探測艙、人員起居艙、電力輔機艙等主艙段,還裝配有載人移動觀測平臺、水下航行器、無人遙控潛水器及絞車等移動探測設備。
李超倫還說,冷泉裝置是一個多學科綜合的大科學裝置,它的建設及運行將大幅提升我國的深海科學技術創新能力,促進我國海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冷泉裝置在建成之後將向社會開放共享,吸引高水平研究及技術人才,最終帶動相關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