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在剛果深耕關鍵礦產多年 港媒:美西方以爲手上有什麼牌可打?
中國大陸在剛果深耕關鍵礦產多年,港媒:美西方以爲手上有什麼牌可打?(圖:shutterstock/達志)
據觀察者網報導,隨着關鍵礦產領域的爭奪戰日益激烈,中國在非洲大陸的行動正愈發受到美國政府的關注與針對,這一點在剛果(金)尤爲明顯。港媒《南華早報》15日報導稱,分析人士認爲,對於在剛果(金)已經擁有世界上兩座最大鈷礦的中國來說,美方的許多努力恐怕都是白費力氣:一方面,美國拿不出任何切實可行的資源投資方案,替代在這片大陸深耕多年、已根基深厚的中國;另一方面,川普政府勢必增加的施壓干預行爲,又幾乎難以撼動中國在關鍵礦產生產上近乎「壟斷」的主導地位。
剛果(金)金沙薩大學法律系的西洪達(Joseph Cihunda)表示,他看不出美國如何才能在剛果(金)的關鍵礦產投資方面趕上中國,美國礦業公司在這裡沒有開展任何業務,而中國在這裡投資了鋰、鑽石、黃金、錫、鎢和鉭資源,還「實際上壟斷了銅和鈷的生產」。
西洪達也是「南部非洲資源觀察組織」剛果(金)辦事處的項目官員。他進一步分析稱,「考慮到剛果(金)的公衆輿論普遍認爲,美國是自1996年以來當地爆發的所有血腥戰爭的幕後黑手。(就算美國政府)向剛果(金)政府施壓,甚至極端情況下試圖改變其政權,也不足以逆轉當前局面。」
剛果(金)自然資源豐富,素有「世界原料倉庫」和「地質奇蹟」之稱,是迄今爲止世界上最大的鈷生產國和銅的主要產地。這裡也是中國投資的熱門地區,僅在2023年就吸引了約10億美元的投資。
作爲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一部分,中非國家吸引了大量中國投資。其中包括價值70億美元的世界級銅礦剛果(金)Sicomines項目,中國企業援建公路、輸電線路和水壩,從礦產或礦產收入中獲取回報。
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資助的美國威廉瑪麗學院「援助數據」項目(AidData)今年2月發佈的研究報告稱,在2000年至2021年間,中方爲剛果(金)的鈷銅礦批准了19項貸款承諾,總價值約128.5億美元。
說起來,中國企業在剛果(金)的礦產佈局的擴大,某種程度上還得歸功於美國企業的短視。
美國政府長期鼓勵美國企業投資剛果(金)礦業,但由於當地基礎設落後、缺乏熟練勞動力、資源民族主義擡頭、政府腐敗等原因,美國投資者始終興趣寥寥。美國最大製造業工業貿易協會——全美製造商協會(NAM)去年更直言,除非美國政府提供支持,投資者纔會尋求交易機會。
在2016年和2020年,美國礦業巨頭自由港麥克莫蘭公司(Freeport-McMoRan)分別以26.5億美元和5.5億美元,將其在剛果(金)Tenke Fungurume銅鈷礦和Kisanfu銅鈷礦的股份出售給了中國企業。由此,中國獲得了世界上最大的兩個鈷礦。以2023年的年產量計算,這家中國企業也成爲了全球最大的鈷生產商。
眼看中國佈局地圖越畫越大,美國坐不住了。上屆拜登政府就承諾要爲美國投資非洲發揮「更積極作用」,又是與剛果(金)、尚比亞簽署礦業合作諒解備忘錄,又是着急忙慌地推出美國幾十年來在非洲的首個大型建設項目「洛比託走廊」(Lobito Corridor),將之包裝成對非洲基建的貢獻,實則圖謀改變非洲現有礦產供應格局,獲取非洲鈷、鎳等關鍵礦產,與中國在非洲大陸爭奪影響力。《紐約時報》就曾援引批評者的說法稱,「洛比託走廊」就是美國剝奪非洲國家資源的又一例證。
《南華早報》指出,隨着對鈷和其他關鍵礦物的需求猛增,美國兩黨在對非戰略利益上達成廣泛共識。新上任的川普政府雖暫未公佈新的對非政策,但已顯露出插手非洲事務的傾向。上週英媒《金融時報》曾披露稱,美國政府正在與剛果(金)進行「試探性談判」,商討以軍事支持換取該國重要礦產。
爲外國直接投資和跨境融資提供諮詢的律師Kai Xue表示,鑑於剛果(金)作爲世界主要鈷供應國的地位,「川普政府很可能會繼續將剛果(金)視爲戰略角逐場。」
事實上,拜登任內阻攔中企收購剛果(金)礦業的行動,也確實在接任的川普第二任期中得以延續。Kai Xue提到,拜登政府去年曾向剛果(金)施壓,以阻止一家中國企業收購剛果(金)礦業公司Chemaf,同時積極鼓勵西方企業收購剛果(金)的鈷礦項目。
上個月,爲繼續阻撓中企的這項收購計劃,美國衆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警告,中國加強供應鏈的控制將對剛果(金)和美國都不利。該委員會更在社媒平臺X上公然放話,「必須讓中企競標繼續受阻,不能再給中國留有任何餘地。」
全球事務專家、日本國際協力機構緒方貞子和平開發研究所的研究員阿德姆(Seifudein Adem)對《南華早報》表示,考慮到川普交易型的外交政策,中國完全有理由對他在剛果(金)的下一步行動保持警惕。他認爲,中美在剛果(金)關鍵原材料方面的爭奪可能會加劇。
「正如我們在川普政府上任頭幾周與包括盟友的其他國家的關係中所看到的那樣,他一味地認爲,對美國有利的事情對世界也有利,這可能就是他的全球期望」,他說。
一些觀察人士認爲,川普政府可能會利用剛果(金)的局勢向金沙薩施壓,阻止中國公司新的收購計劃獲批。但在中國投資者已經在此站穩腳跟的情況下,這種做法恐怕很難奏效。
「美國並沒有爲中國在剛果(金)的投資提供真正、可信和可行的替代方案。」剛果礦業和政策分析師、卡內基非洲項目非駐地學者內馬(Christian-Geraud Neema)表示,「剛果(金)希望有一個選擇,但不想只與一方結盟。」
在談到川普政府試圖撤銷美國國際開發署的舉動時,內馬提到,美國已經削減了該機構向剛果(金)提供的10億美元資金。他繼而指出,華盛頓希望阻止中國對剛果(金)礦業的進一步投資,就需要在談判桌上拿出一份新的收購提案,「但把現有投資踢出去是不可行的,這對剛果(金)來說不是一個選擇」。
美國大宗商品諮詢公司House Mountain Partners的負責人貝瑞(Chris Berry)也認爲剛果(金)的態勢不會有任何改變,「中國公司在剛果(金)根基深厚,我不確定美國或其他西方國家目前在該國能有什麼影響力,能夠在短期內改變這種局面。」
至於川普一直掛在嘴上的「讓工業迴流」,除了關稅手段這一招以外,貝瑞也不知道他還打算如何做到這一點。
貝瑞也提到了「洛比託走廊」,並指出這一項目正因川普凍結美國對外援助資金而面臨中斷風險,而這恰恰「又爲中國企業加強供應鏈和加大在剛果(金)投資打開了大門」。
美媒彭博社2月曾報導稱,在川普全面凍結對外援助導致該項目陷入困境後,來自中國和海灣國家的投資已參與到區域競爭中。
自然資源治理研究所(NRGI)的高級經濟分析師斯克菲爾德(Thomas Scurfield)當時對美媒說,如果美國放棄,非洲國家沒有理由不考慮中國或沙特阿拉伯等方面的投資而支持美國利益。
「各國可能更傾向於中國更可靠的金融支持,」斯克菲爾德解釋說,中國的金融影響力和完善的供應鏈使其具備競爭優勢。
這一戲劇性變化恰好證明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去年報告中所指出的「美式投資」本質:美國與剛果(金)的接觸主要受到資源獲取需求的驅動,幾乎不反映長期承諾。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不干涉剛果(金)制定自身政策,反而允許利用中國提供的優勢,雙方對於合作均有明確的長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