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茵逐夢,高原“小浪花”向陽怒放
(來源:中國婦女報)
轉自:中國婦女報
□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馬偉
秋陽下的西寧,微風和煦。
青海省西寧市城北區大堡子小學的足球場上,一抹藍白色身影格外亮眼——剛從新疆喀什“石榴花開 青春綻放”全國青少年女子足球民族團結友誼賽歸來的青海湖小浪花U13女足隊員們,正踏着草坪上的露珠,開始了賽後的首堂調整性訓練。
汗水浸溼了她們的隊服,卻擋不住孩子們眼裡的光;高原的紫外線曬黑了她們的皮膚,也淬鍊出孩子們的韌勁。這羣平均年齡不到13歲的姑娘,把喀什賽場上的拼勁兒延續到了家鄉的訓練場。
汗水澆灌成長
“注意跑位!剛纔那個球要是能再快半秒,就能截斷對方的傳球線路了!”主教練王衛寧的聲音在訓練場上響起,他手拿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記錄着比賽的細節。
隊員們圍成一圈,聽得格外認真,時不時有人舉手提問,稚嫩的臉上滿是專注。守門員白瑪拉增下意識地摸了摸膝蓋,那裡還留着比賽時撲球蹭出的擦傷。“在喀什對陣江西隊時,對方那個射門太突然了,我撲出去的時候心裡其實有點慌,但抱到球的那一刻,就覺得啥都值了。”她笑着說。訓練間隙,白瑪拉增特意拉着隊友演練撲救動作,一遍遍地調整姿勢,“回去得加練反應速度,下次再遇到這種球,我要更穩!”
前鋒更鬆求卓正和中鋒卓瑪措討論着戰術。“江西隊的配合太默契了,我們下半場有點亂,要是當時能像教練說的那樣保持陣型,說不定能少丟一個球。”更鬆求卓攥緊拳頭,語氣裡帶着不服輸的勁兒。卓瑪措接過話茬:“可不是嘛,不過她們的邊路突破真厲害,我得學她們的變向加速,下次咱們也給對手來個‘驚喜’!”訓練場上,姑娘們時而分組對抗,時而練習傳球,每一個動作都透着一股較真的勁兒。
王衛寧看着她們奔跑的身影,眼裡滿是欣慰:“去喀什之前,她們還是一羣不太敢主動進攻的孩子。現在不一樣了,輸了球不哭鼻子,反倒追着我問‘下次怎麼能贏’,這股勁兒就是比賽的最大收穫。”
從陌生到並肩
訓練結束後,隊員們回到更衣室,剛一進門就炸開了鍋。“白瑪拉增,你看我帶回來的新疆葡萄乾,可甜了!”“更鬆求卓,這是寧夏隊小夥伴送我的‘種子娃娃’,說只要澆水,就能長出綠草呢!”大家七嘴八舌地分享着比賽時的紀念品,原本安靜的更衣室瞬間成了熱鬧的小集市。
青海湖小浪花U13女足16名隊員中,12名是藏族姑娘,還有4名漢族姑娘,她們來自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和西寧市城北區,組隊才200多天。剛組隊時,大家見面連話都不好意思多說,訓練時各踢各的,像一盤散沙。
守門員教練閆靖文告訴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這支隊伍裡的孩子大多來自農牧區,很多人是第一次走出青海。“剛組隊時,有的孩子連足球鞋都穿不習慣,現在卻能在賽場上敢拼敢搶。她們的成長,不只是在球技上,更在眼界和心態上。”
“記得第一次合練,我傳球給徐愛玲,她沒接住,我倆都臉紅了。”藏族姑娘卓瑪措笑着回憶,“後來在去廣西的火車上,我們一起唱藏語歌,她教我們說漢語繞口令,慢慢就熟了。”徐愛玲補充道:“現在場上只要一個眼神,我就知道隊友想往哪兒跑。”更衣室的角落裡,放着一箇舊足球,上面籤滿了隊員的名字。“這是我們的‘幸運球’,第一次集訓時買的,現在磨得都快沒紋路了。”隊長彭憬雯說,她是隊裡的漢族姑娘,現在卻能跟着隊員們說幾句簡單的藏語。
比賽時,彭憬雯既是中場“指揮官”,又是團隊“主心骨”,隊友們開玩笑說:“有彭隊長在,打球更有勁!”
奔向更廣闊的海
夕陽西下,訓練場上的影子被拉得很長。隊員們自發排起隊,開始撿草坪上的礦泉水瓶,這是她們每次訓練結束後的“必修課”。
“教練說,要愛護場地,就像愛護自己的夢想一樣。”13歲的藏族姑娘江巴措毛說,她的夢想是將來能進國家隊,“去喀什打比賽,看到那麼多厲害的對手,我才知道自己還差得遠,但慢慢練總能追上。”徐愛玲看着操場上奔跑的隊友,目光堅定地說:“足球帶我走出青海,看見了更遠的世界。比賽雖然輸了,可我們從對手身上學到了太多,下一場,我們一定更強!”
遠處的操場中央,姑娘們圍在一起,喊着口號:“小浪花,大夢想,夢想,拼搏,青海,加油!”聲音清脆響亮,像一羣躍動的浪花,正朝着廣闊的大海奔去。王衛寧望着她們的背影,在筆記本上寫下:“輸贏是暫時的,成長是永恆的。這羣高原上的‘小浪花’,終會在綠茵場上綻放屬於自己的光彩。”
高原姑娘的綠茵夢想,從來不是坦途。她們在喀什種下的堅韌種子,必將在未來的征途上,向陽怒放,一路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