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也封堵美國洗產地!聯合巴西、阿根廷構建「區塊鏈溯源平臺」

封堵「洗產地」!中國大陸海關聯合巴西、阿根廷構建全球首個區塊鏈溯源平臺。(圖:shutterstock)

據微信公衆號「國科農研院」報導,爲徹底封堵「洗產地」漏洞,中國海關聯合巴西、阿根廷等主要大豆供應國,構建了全球首個區塊鏈溯源平臺。近期,中國海關政策檢驗檢疫全面收緊,導致進口大豆通關時間從原本5天延長爲20天以上。進口大豆無法如期到達,許多油廠停報停籤,市場一貨難求,豆粕價格連續2天大漲,部分地區豆粕報價突破每噸4200元(人民幣,下同)。

因豆粕庫存緊張、價格持續上漲,山東多家飼料企業包括新希望、中慧、海鼎、久久和牧、德慧等,率先宣佈4月22日起漲價50-100元/噸,。

通過進口多元化與技術革新「雙輪驅動」,中國正系統性降低對美依賴,重塑全球大豆與玉米供應鏈格局。

中國海關鎖死美豆「洗白」通道 進口大豆通關卸貨遭遇「堵車」

爲徹底封堵「洗產地」漏洞,中國海關聯合巴西、阿根廷等主要大豆供應國,構建了全球首個區塊鏈溯源平臺。每批進口大豆從種植到運輸的全程數據被納入「數位檔案」:種植地GPS座標、收割時間、運輸船舶軌跡等12項關鍵信息實時上傳至區塊鏈系統。更精細的是,系統通過「蛋白質光譜密碼」和「土壤同位素特徵」兩大技術,精準識別大豆「基因」。美國中西部大豆因土壤特性,蛋白質含量普遍高於35.1%,而南美大豆通常低於34%。僅0.7%的差異,成爲算法識別的核心參數。2025年4月,一批標註爲「阿根廷產」的30萬噸大豆因蛋白質超標觸發預警,開箱查驗發現未更換的美國原裝麻袋,最終被全額退運。

「洗產地」的核心漏洞在於物流軌跡。中國海關引入「時空拓撲分析」技術,實時監控全球2300個港口的物聯網數據。2025年3月,一艘標註「巴西-中國」航線的貨輪引發系統警報——其AIS信號顯示曾在密西西比河停留72小時,裝載的20萬噸「巴西大豆」被確認爲美國原產。類似的「量子追蹤」還鎖定了三條灰色路徑:密西西比河→巴西桑托斯港、墨西哥灣→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太平洋直達越南海防港。區塊鏈的透明性,讓傳統物流僞裝徹底失效。

除技術手段外,中國海關同步升級監管制度,推行「雙隨機」抽查機制:查哪批貨物、派哪位檢查員,均由系統隨機分配,杜絕人爲干預。違規案例一律在官網公示,形成強大威懾。2024年,巴西某批次大豆因雜質率與美國中西部樣本「高度吻合」,觸發深度檢測,涉事貿易商資金鍊被全程追溯,最終面臨高額罰金和信用降級。一位業內人士感嘆:「現在連裝貨港口的攝像頭都聯網了,動手腳等於自投羅網。」

近期,中國海關對大豆的檢驗檢疫全面收緊,新增了對種衣劑殘留、麥角菌、雜草種子等指標的篩查,且進口商需額外提交大豆原產地燻蒸證明、港口裝卸記錄、運輸溫度監控數據等證明文件,令海關檢疫工作量大幅增加。且自2025年4月開始,海關將對以前進口大豆貨船的「每五船抽查一船」的隨機檢查模式變更爲全船逐批檢驗,以便大豆貨船能夠更好的溯源。

在這些檢疫檢驗政策全面收緊影響下,大豆貨船的通關時間從之前的五天延長至20天以上。有消息說天津港、青島港及日照等港口出現了大量進口大豆貨船排隊等待通關的現象,甚至需要30天以上才能通關,工廠進口的大豆如不能如期到達後開工壓榨,繼續支撐豆粕價格出現強勢上漲行情。

豆粕報價突破4200元/噸 多家飼料企宣佈漲價50-100元/噸

據博亞和訊監測,截止4月23日,大陸國內豆粕現貨均價3868元/噸,較4月2日低點上漲785元/噸,部分地區豆粕報價突破4200元/噸。據飼料行業信息網統計,近期不少工廠因進口大豆延遲卸貨,工廠開機時間再次推遲至5月上中旬。

不止豆粕行情飆漲,近期玉米行情也偏強運行。此外,河南地區近期乾旱天氣對小麥生長構成威脅,市場對飼料替代品價格也存看漲預期。多方因素綜合,飼料價格再次開啓新一輪漲價潮,新希望六和、山東海鼎、中慧、久久和牧等紛紛上調飼料價格,漲幅在50-100元/噸。

中國大豆、玉米供應鏈正在重構

中國海關總署4月14日數據顯示,2025年3月,中國進口大豆350.3萬噸。1-3月進口1710.9萬噸,同比減少7.9%。通過進口多元化與技術革新「雙輪驅動」,中國正系統性降低對美依賴,重塑全球大豆與玉米供應鏈格局。

除巴西外,中國正與烏克蘭、阿根廷等國家建立長期採購機制。中歐班列已將烏克蘭至中國的運輸週期壓縮至20天,利好玉米、豌豆等品類進口。阿根廷則憑藉其大豆壓榨產能,向中國出口豆粕等深加工產品,從源頭繞開美豆依賴。與此同時,中國企業還積極參與巴西桑托斯港等物流樞紐建設,使年貨運能力提升至1400萬噸,進一步保障供應穩定。

同時,多家企業也曾表示,對美原料依賴已明顯下降。記者從新希望集團相關人士處獲悉,2024年公司自美國進口的飼料原料僅佔全年使用總量不到2%,主要涉及玉米、高粱、乳清粉等品類。金龍魚則迴應稱,原料進口方面,從原料端來看,南美大豆豐產,中國國儲大豆和國產大豆也有所增加,無需依賴美國進口。小麥、玉米、水稻以國內自給自足爲主,進口占比不大,有少量需要進口的原料可以從黑海等地進口即可滿足需求。

除了外部調整,中國農業體系也在內部同步推進供給優化。「大豆振興計劃」持續推進,大陸國產大豆產量自十年前的1200萬噸增至2022年後的2000萬噸以上,自給率提升至18%。

根據大陸國家統計局及中國海關總署數據,2013至2022年,中國玉米產量自24845.3萬噸增長至27720.3萬噸,年複合增長率爲1.22%;中國玉米需求量自25164萬噸增長至29782萬噸,年複合增長率爲1.89%。大陸國產玉米佔中國玉米需求的絕對比例,大陸國產玉米量增長情況也大於玉米需求的增長率。

在企業端,大豆、玉米的減量替代成爲行業共識。中信建投農業研究院魏鑫對界面新聞表示,在具體應用場景,國內養殖企業對於低蛋白配方已有一定程度研究,加上整體養殖效率的提升,對美豆的依賴程度逐步下降。

在養殖效率上,自動化與精細化管理使頭部企業每公斤完全成本降至15元以下,這有助於控制飼料消耗水平。

2023年,大陸農業農村部在《飼用豆粕減量替代三年行動方案》中提出,到2025年將飼料中豆粕佔比從2022年的14.5%降至13%以下。大陸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1—10月,全國豆粕用量同比下降8%,已基本實現該階段目標。企業層面,新希望、牧原等頭部養殖企業的豆粕使用比例已降至10%以下。

大陸農業農村部生豬產業監測預警首席專家王祖力表示,豆粕使用比例仍有進一步壓縮空間。「養殖效率的提升,每年大約可節省一個百分點的豆粕使用量,短期內邊際效益尚未顯現明顯遞減。」王祖力認爲。

與此同時,昆蟲蛋白、單細胞蛋白、乙醇梭菌蛋白等新型蛋白源正加速產業化。在政策與技術共同推動下,這些替代品將有效補充蛋白供給,進一步削弱傳統豆粕的主導地位。

當前中美貿易仍處於摩擦、博弈與重構階段,爲中國農業領域帶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這場農業有關大豆、玉米進口的變革不僅是對中美貿易對抗的迴應,更是一場包含科技革新、供應鏈多點佈局、農業政策協同與風險管理體系構建的系統性優化。中國的目標,不只是「去美國化」,而是藉此構建一個「以我爲主,多元互補」的糧食安全新格局,逐步實現真正的農業自主與戰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