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進口大豆 封堵美國洗產地 聯手巴西、阿根廷建區塊鏈溯源平臺

爲徹底封堵美國「洗產地」漏洞,大陸海關聯合巴西、阿根廷,建全球首個區塊鏈溯源平臺。(美聯社)

爲封堵美國「洗產地」,大陸海關聯合巴西、阿根廷等主要大豆(黃豆)供應國,建立全球首個區塊鏈溯源平臺。此外,大陸海關政策檢驗檢疫全面收緊,從隨機抽檢改爲全船逐批檢驗,導致進口大豆通關時間從原本五天,延長至20天以上。

新浪財經報導,每批進口大豆從種植到運輸的全程數據被納入「數位檔案」,包括種植地GPS座標、收割時間、運輸船舶軌跡等12項關鍵資訊,即時上傳至區塊鏈系統。更精細的是,系統透過「蛋白質光譜密碼」和「土壤同位素特徵」兩大技術,精準識別大豆「基因」。

報導指出,美國中西部大豆因土壤特性,蛋白質含量普遍高於35.1%;而南美大豆通常低於34%。光是這些微小的差異,就能成爲識別的核心參數。4月一批標註爲「阿根廷產」的30萬噸大豆,因蛋白質超標觸發預警,開箱查驗發現未更換的美國原裝麻袋,最終被全額退運。

此外,大陸海關引入「時空拓撲分析」技術,監控全球2,300個港口物聯網數據。2025年3月,一艘標註「巴西-中國」航線的貨輪引發系統警報,由於AIS信號顯示曾在密西西比河停留72小時,裝載的20萬噸「巴西大豆」,因此被確認爲美國原產。

除技術手段外,大陸海關同步升級監管制度,推行「雙隨機」抽查機制,查哪批貨物、派哪位檢查員,均由系統隨機分配,杜絕人爲干預。

2024年巴西某批次大豆,因雜質率與美國中西部樣本「高度吻合」,觸發深度檢測,涉事貿易商資金鍊被全程追溯,最終面臨高額罰金和信用降級。一位業內人士感嘆:「現在連裝貨港口的攝影機都聯網了,動手腳等於自投羅網。」

近期,大陸海關對大豆的檢驗檢疫全面收緊,4月開始,海關將對以前進口黃豆貨船的「每五船抽查一船」的隨機檢查模式變更爲全船逐批檢驗,以便大豆貨船能夠更好的溯源。

在這些檢疫檢驗政策全面收緊影響下,大豆貨船的通關時間從之前的五天,延長至20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