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秀燕危機領導學:從非洲豬瘟事件看地方政府的責任政治
▲▼盧秀燕出席非洲豬瘟記者會。(圖/記者許權毅攝)
文/東華公共事務研究學會榮譽理事長田俊雄
臺中市這次非洲豬瘟疫情風波,成爲地方治理的一面鏡子。盧秀燕市長在事件中展現了「負責任的政治」與「誠實面對問題」的姿態,這不僅止於一場疫情的處理,更凸顯出臺灣地方政治文化正在轉變:從推責式治理走向擔當式治理。
首先,盧市長在第一時間明確指出防疫的核心任務:「把疫情鎖在案場、讓病毒沒有外流」。這句話不只是行政指令,更是一種政策定調。她在第一時間主動與中央溝通、配合採檢與後續封場措施,避免疫情擴散,這展現出臺中市政府在面對突發公共危機時的行動力與決斷力。與其說這是「防疫」,不如說是對市民的安全承諾。
其次,面對社會質疑與行政瑕疵,盧秀燕選擇「先道歉、再究責」。她公開表示:「身爲市長,我必須概括承受。」並宣佈農業、環保及動保等主管首長人事異動。這樣的危機迴應方式,符合現代政治倫理中「領導者負全責」的原則。相比於廿多年前某些地方首長傾向把錯誤歸咎下屬、或以技術性語言閃避問題,盧市長的直率與擔當,反而重建了政府與人民之間的信任基礎。
然而,從制度層面來看,這次事件也揭露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在「防疫執行鏈」的問題。這反映出中央和地方之間缺乏嚴謹的SOP與權限界定。公務員基於善意行動,卻因資訊與程序不一致,反而影響整體防疫可信度。這不是單一人員的失誤,而是體制設計上的警訊。
因此,臺中市政府這次的危機,不僅是生物防疫事件,更是一場「行政治理」的壓力測試。從這起事件演變過程可看出,盧市長選擇三項正確的策略:
一是「面對問題」——沒有掩飾錯誤、沒有轉移焦點,先面對民衆的擔憂。二是「快速反應」——即刻啓動人事調整與內部調查,防止危機擴散。三是「重建信任」——透過誠懇道歉與公開說明,讓社會感受到政府的誠意。
這樣的危機處理模式,正是民主政治成熟的象徵。市民或許不要求政府永不出錯,而是要求政府在出錯後「如何修正」。盧秀燕以「媽媽做不好,一樣要檢討改進」這句話,成功將政治語言轉化爲情感語言,讓市民感受到她的真誠與責任心,這在當前政治氛圍中極爲罕見。
對其他縣市而言,臺中案例提供五項重要借鏡:
一、防疫與政治應分離:專業決策必須凌駕政治攻防。二、建立明確授權鏈:誰能進場、何時清消、何時採檢,都應制度化。三、資訊透明即信任基礎:地方政府應定期公佈疫調進展,減少猜疑。四、領導者應以誠信止血:危機時刻,誠懇面對比技巧更能挽回信任。五、制度比個人重要:事件後除了人事更替,應立即檢討體制性問題。
從政治倫理的角度看,盧秀燕的作法既有謙卑的姿態,也具政治智慧。她直面事實,主動承擔,市府團隊也積極應對,並未讓事件任其惡化擴大。這樣的政治誠信,不僅化解了一場潛在的信任危機,也爲地方首長樹立示範。
總而言之,政治的本質在於服務大衆,中央與地方政府責任擔當,真誠面對國人食安爲重。當臺中市府以「防疫不外流」守住底線,以「公開道歉」守住信任,這場危機反而扭轉市府形象,也使臺灣地方治理文化,趨於邁向更成熟的一步。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