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委會的美國朝聖之旅 有必要嗎?
▲臺灣的大官陸委會主委邱垂正6日至14日率團訪問美國,見不到任何白宮官員,只有兩個比較有意義的活動,算是對臺灣納稅人的交代。(圖/記者陳冠宇攝)
●歐威爾/自由撰稿人
臺灣的大官陸委會主委邱垂正6日至14日率團訪問美國,見不到任何白宮官員,只有兩個比較有意義的活動,算是對臺灣納稅人的交代。10日進入美國衆議院向跨黨派議員報告中國威脅,12日到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進行了一場小演講。然而,當他高聲朗誦「臺灣安全與繁榮是美國再次偉大的助力」時,整個國格跟官箴敘事已悄然崩壞。
這不只是一次外交演講的失格,而是整個陸委會制度性角色的徹底漂移:從處理大陸事務的政策機構,墮落爲對美表忠的政治舞者。這場官僚朝聖,不是爲了政策,而是爲了存在感;不是爲了兩岸,而是爲了自我安慰。
陸委會本應是兩岸政策的中樞
陸委會的設立,源於1991年《行政院組織法》修正後的制度性需求。其職掌明確:研擬大陸政策、協調部會資源、推動交流與談判。在兩岸關係尚存制度性互動的年代,陸委會確實扮演過政策中樞的角色,從小三通、陸生來臺、ECFA簽署,到各類協議談判,皆有其身影。
然而,隨着2016年後兩岸官方交流全面停擺,陸委會的制度角色逐漸空洞化。其本務不再是「處理大陸事務」,而是「處理對中立場」,一種意識形態化的政策姿態。這種轉向不僅削弱了其政策影響力,也使其成爲一個「無事可做卻仍編列預算」的官僚機器。
制度設計的初衷是促進兩岸和平與穩定,但現實中的陸委會卻成爲政治宣傳的工具。其政策報告充斥着「民主對抗威權」、「臺灣模式優於中國模式」等口號,卻缺乏具體政策建議與制度性分析。這種現象反映出臺灣行政體系中「功能漂移」的典型:原本設計用以處理實務的機構,因政治氛圍而轉化爲象徵性存在。
陸委會 不是外交部的小弟
兩岸人民事務由陸委會負責統籌與協調,並非行政技術上的分工,而是臺灣憲政架構下的制度安排。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國大陸被定義爲「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不具「外國」地位。此一定位使得兩岸事務無法以外交事務處理,否則將牽動憲法主權架構,引發政治與法律上的根本爭議。
因此,行政院設立「大陸委員會」作爲專責機構,負責處理與中國人民、機構、政策往來相關事宜,包括探親、投資、學術交流等。陸委會的存在,是在憲法不修正的前提下,對兩岸實質互動所做出的制度性迴應。它既非外交部門,也非一般內政機關,而是介於主權論述與現實交流之間的制度中介。陸委會的存在,揭示了臺灣制度設計的複雜性,也凸顯兩岸關係的政治敏感與法理模糊。
官員淪爲政治表演者
邱垂正赴美演講的內容,幾乎是對美國立場的逐字背誦。他的英文發音,遣詞用句,對老美都是折磨。他聲稱臺灣是美國「再次偉大」的助力,呼籲中國「正視現實」,卻未提出任何具體的政策建議或制度性對話機制。這種外交姿態,已不再是政策溝通,而是一場失敗的政治表演。
陸委會的外交行爲,已淪爲「朝聖式官僚旅遊」:官員赴美、赴歐參加各類民主論壇,發表高度重複的演講,內容空洞、語言奉承。往往只是一場消化預算的商務艙、五星級旅館的享受之旅。
這種「政策馬屁化」的現象,讓人不禁懷疑:陸委會是否已經從行政機構轉型爲「民主教義的傳教士」,專門在國際舞臺上朗誦臺灣的信仰宣言,卻忘了自己原本是要處理兩岸事務的。
這種外交表演,不僅無助於提升臺灣的國際地位,反而使陸委會淪爲美國智庫的表演者,失去政策機構的尊嚴。它不再是政策輸出者,而是敘事消費者;不再是制度設計者,而是意識形態的傳聲筒。
▼陸委會主委邱垂正於美東時間9月12日在華府「傳統基金會」座談會發表專題演講「維持臺海和平穩定現狀符合臺美共同利益」。(圖/陸委會提供)
行政閒置 預算浪費
根據網上陸委會編制表,人員有221人,而行政院2025年度預算書,陸委會編列預算達新臺幣11.2億元,涵蓋人事費用、研究計劃、宣導活動與國際交流等項目。然而,這些預算所支撐的並非具體政策成果,而是大量的「空轉活動」與「象徵性作爲」。
其年度報告與政策白皮書,內容宛如行政文書界的「自我安慰手冊」,充斥着空洞口號與重複語句,彷彿只要多寫幾次「民主價值」、「臺灣模式」,就能掩蓋其對中國大陸事務的全面失語。而那些所謂的「青年論壇」、「交流講座」,更像是政策界的cosplay派對——一羣官員與學者在舞臺上扮演「交流中人」,實則彼此心知肚明:這場戲,演給預算看。
若以制度理論視之,陸委會已不再是功能性機構,而是一種「象徵性官僚遺蹟」,它的存在是爲了證明政府仍然關心兩岸,但實際上,它既不研究中國,也不處理交流,更不提出政策。它的唯一任務,就是活着,並且活得像還有用。
結語與建議
陸委會的現狀,是臺灣行政制度中一個典型的「功能漂移」案例。原本設計用以處理兩岸事務的機構,因政治氛圍與意識形態主導,逐漸轉化爲對外宣傳與對內表忠的工具。這不僅削弱了政策效果,也使臺灣在國際敘事中失去主體性。
陸委會應重建其正當性,進行敘事重構與制度改革。
首先,應迴歸本務:研究中國大陸的政治、經濟、社會制度,提出具體政策建議,建立跨部會協調機制。
其次,應推動民間交流與學術對話,建立非官方溝通管道,爲未來恢復官方對話鋪路。
第三,應建立「兩岸風險評估中心」,整合情報、外交、經濟等資源,提供即時分析與政策建議,強化制度韌性。
第四,應檢討預算編列與人力配置,將資源集中於政策研究與制度創新,減少象徵性活動與政治宣導,迴歸政策本質與公共利益。
在全球地緣政治日益緊張、兩岸關係持續惡化的背景下,臺灣更需要一個具備制度能力與政策遠見的陸委會,而非一個只會在美國智庫演講、引用川普口號的政治舞者。
▼陸委會的現狀,是臺灣行政制度中一個典型的「功能漂移」案例。原本設計用以處理兩岸事務的機構,因政治氛圍與意識形態主導,逐漸轉化爲對外宣傳與對內表忠的工具。(圖/記者蔡紹堅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