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灣高級中學老師組成“火花學院”打造“數智學谷”

盧灣高級中學老師組成“火花學院”打造“數智學谷”

這個“未來學校”的畢業生已靠AI應用完成數百萬元融資

在上海市盧灣高級中學,一片嶄新的學習天地——“數智學谷”正在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與成長路徑。“數智學谷”是盧灣高級中學全新構建的以AI技術爲驅動的高中生自主學習生態。這裡不僅是一個溫馨且充滿科技感的人工智能學習空間,更是推動學生個性化、創意化學習的重要平臺。在這裡,每一位學生都是自己學習過程的設計者,他們規劃目標、制訂計劃,主動探索、合作解決問題,實現自我突破和成長。

“數智學谷”的背後,離不開一支團隊的努力:由39名老師組成的盧灣高級中學“火花學院”。

打造人工智能特色課程羣

盧灣高級中學的科學教育特色發展已經有20多年。2001年,學校在延續理科見長的辦學特色下,提出了“培養有高度科學素養的高中學生”。2018年,學校將人工智能元素引入到科學教育中。

那個時候,人工智能對於許多學校而言,還是一個相對陌生、嶄新的領域。盧灣高級中學想到了“開放辦學”:學校走訪了一些高校,並和業界獨角獸合作,從讓教師先“學習”開始,進行內部教學結構的重塑。也是在那個時候,學校成立了人工智能“火花學院”,嘗試將人工智能融入各個學科中,並打造多元化、個性化的人工智能特色課程羣。

颱風過境,引發華北地區強降水的直接原因是什麼?化學課上“水溶液中的離子平衡”怎麼用實驗來完成學習?花瓶及酒杯的設計如何用軟件進行設計?在盧灣高級中學,這些知識不再只是一成不變的板書或是老師們“我說你聽”的教學模式,地理課利用Ventusky軟件和WebGIS技術,以颱風爲真實情境,以可視化的形式解讀華北地區強降水的原因;化學課藉助數字化實驗,輔助學生深度學習水溶液中的離子平衡;通用技術課通過使用CAXA實體設計軟件進行花瓶及酒杯的設計,理解旋轉體的概念……

“數智學谷”賦能自主學習

在盧灣高級中學,人工智能無處不在。這幾年,學校打造了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覆蓋了教學樓三個樓層:人工智能創新孵化實驗室、機甲大師實驗室、無人駕駛實驗室、無人機實驗室、智能足球機器人實驗室、智能籃球機器人實驗室、智能救援實驗室、無人快遞實驗室、元宇宙……在這裡,學生感受到人工智能場景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去年,盧灣高級中學全新構建了以AI技術爲驅動的高中生自主學習生態——“數智學谷”。上海市盧灣高級中學課程研發部負責人張燕靜介紹,學校的“數智學谷”依託生成式AI技術,構建了“三層四維”的學習生態模型,希望學生通過智能工具開展自主學習。

學校將數字化與智能化技術作爲推動教育改革的強大引擎,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興趣、需求和能力進行深度學習。“創造性學習+創業式實踐”“大社區+小部落”的學習方式和組織形式,不僅促進學生的知識獲取,更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

AI社區給予更好的引導

富有活力的“數智學谷”學習共同體有四大社區,分別是“AI未來社區”“科學與實踐社區”“樂活社區”“新視界社區”,由張燕靜老師領銜,張曉駿、田翠平、劉金豔、黃之花四位老師擔任“區長”。

作爲“AI未來社區”的“區長”,張曉駿感慨地說:“在‘火花學院’,我們要努力完成角色的轉變,在這裡,我們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而是一個引路人。因爲在人工智能的領域,我也是‘從零開始’,我們給學生一個準確的目標和更好的引導。”

30位教師也積極參與、開發部落活動,編寫相關教材。孫慶華老師潛心編寫AI校本讀本,歷經12輪研討、4次推翻重寫,將複雜AI原理轉化爲“看得懂、用得上”的實用讀物,打通學生AI認知啓蒙通道。圖書館館長葉翼依託“AI知識角”,指導學生整理前沿文獻、開展項目攻關,賽事備戰期間帶隊連續72小時鏖戰,帶領團隊屢摘賽事金銀獎。

在這個“社區”裡,盧高畢業生郭奕添基於LLM與RAG技術,開發了智能留香機,創業一年申請多項專利,完成了數百萬元融資,估值達四千萬元,成爲AI應用的商業化典範。

“我們欣喜地看到,AI不再是個別人的興趣,而是一羣有想法的青少年共同打磨未來的舞臺。”何莉老師說,更重要的是,在“火花學院”老師們的共同努力下,數智賦能、課程創新、生態重構、平臺聚力四位一體,正讓盧灣高級中學成爲一所能呼吸、會生長、有溫度的“未來學校”。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龔潔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