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太陽能產業虧損巨大 五大龍頭去年裁員近9萬人
即時/陸太陽能產業虧損巨大,五大龍頭去年裁員近9萬人。(新華社)
據法國廣播電臺引述路透1日報導,中國最大太陽能企業去年悄然裁員近三分之一,反映出中國「新三樣」增長引擎之一、太陽能行業正深陷產能過剩、價格暴跌與鉅額虧損的三重困境。
路透報導認爲,這波裁員凸顯出,中國多個產業正深陷激烈的價格戰,包括太陽能與電動車行業。這些產業長期苦於產能過剩與需求不振。全球每年生產的太陽能板數量約爲實際需求的兩倍,而絕大多數由中國企業製造。
按照路透對公開文件的統計,隆基綠能(Longi Green Energy)、天合光能(Trina Solar)、晶科能源(Jinko Solar)、晶澳科技(JA Solar)與通威股份(Tongwei)五家龍頭企業,2024年合計裁員約8.7萬人,平均佔總員工數的31%。
分析人士指出,這些尚未對外公佈的裁員數據可能包括主動裁撤與自然流失,與企業普遍縮減薪資、削減工時有關,目的是控制虧損。
裁員在中國屬政治敏感議題,北京一向將穩就業視爲維穩核心。除隆基曾承認裁員5%,其餘公司皆未公開說明或迴應路透提問。
晨星公司(Morningstar)分析師王誠表示:「這個產業自2023年底以來已進入下行週期,2024年情況更惡化,2025年看起來仍未見好轉。」
根據中國太陽能行業協會今年7月的簡報,自2024年以來已有超過40家太陽能企業退市、破產或被併購。
從2020年到2023年,中國太陽能製造商大舉擴建新廠,這波投資潮得益於當局從房地產撤資後,將資源傾向所謂的「新三樣」——太陽能板、電動車與電池。
但這場產能狂潮引爆價格暴跌與激烈競爭。美國政府也對中國企業在東南亞設廠的太陽能產品加徵新關稅,進一步擠壓利潤。2023年全行業虧損金額高達600億美元。
目前尚不清楚2025年裁員是否持續,但跡象顯示北京正準備出手整頓產能。一位當地太陽能企業董事表示,2025年以來所有新產能項目都需先取得發改委的「口頭同意」。
儘管中央看似收緊態度,分析師仍指出,地方政府可能消極配合,因官員政績仍以就業與GDP增長爲核心指標,不願輕易犧牲本地龍頭企業。
天合光能董事長在6月業界會議上坦言,儘管發改委早在2月即呼籲暫停新增項目,但多數新廠仍持續上馬,突顯去產能壓力與地方落實難度。
報導引述傑富瑞(Jefferies)分析師劉安倫估計,只有淘汰20%至30%的產能後,企業纔可能恢復獲利,「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不只出現在太陽能,也同樣存在於鋼鐵、水泥等行業,但我們從未見過一個產業全體企業連續一年半陷入現金虧損狀態。」
劉安倫補充說,儘管太陽能產業僅相當於房地產的十分之一,但其虧損規模已與地產危機不相上下,「這種情況極不尋常,也極不正常。」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7月初表態要結束「無序價格競爭」,隨後工信部召開會議表示將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多晶矽價格已在7月飆漲近70%,有企業提議建立類似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的機制控制供應。
中國政府目前尚未透露何時或如何採取行動,但一位直接瞭解情況的消息人士表示,北京決心在今年五年計劃結束前集中解決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