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筍「蔬菜之王」抗癌又護心 料理掌握2訣竅更營養
蘆筍有抗癌蔬菜之王的美名。(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蔬菜之王」蘆筍脆嫩多汁,營養豐富,現在正是盛產期。農糧署指出,料理蘆筍時應注意別汆燙太久,可以加一點油幫助吸收維生素A。醫師張瑜芹表示,蘆筍能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還能保護心血管,不過有腸胃潰瘍、需要低渣飲食、痛風及腎功能障礙等4類人不宜多吃。
農糧署在臉書粉專指出,臺灣常見的蘆筍分爲2種,綠蘆筍味道清甜、富含水分,適合清炒;白蘆筍口感軟嫩、甜度較高,比較適合水煮,不論是綠色或白色,都含有纖維質、維生素A、B羣還有維生素C,更富含鉀、葉酸、天門冬胺酸等營養。
雌株發莖數較少,嫩莖產量低;雄株因不結果,故發莖數多、產量較高,只能靠開花來判斷公母。網路流傳筍尖閉合是母蘆筍、散開是公蘆筍,並不正確,這種分辨法其實和「採收時間」有關,採收時筍尖呈飽滿抱合狀,口感鮮甜而軟嫩,通常是採收當日便立即配送;採收過遲或已存放多日,頂端就會逐漸出現間隙及分枝,口感變得硬脆、帶纖維感,不過這樣的判斷方法,正好可做爲挑選的主要依據。
汆燙別太久:水滾後汆燙約90秒就可撈出冰鎮,減少營養流失。
加點油料理:可以加入麻油、橄欖油等,有助吸收維生素A。
清炒可搭配甜椒、菇類或海鮮快炒,使用綠蘆筍最適合;涼拌則推薦用白蘆筍,搭配麻油、芝麻醬或荷蘭醬都很適合。
蘆筍在採收過後還是會持續生長,購買後如果沒有馬上料理,可以用沾溼的廚房紙巾平鋪於直形容器內,以直立方式放置蘆筍,冷藏可以保鮮約2至3日。
新竹國泰醫院婦產科醫師張瑜芹曾PO文指出,蘆筍有抗癌蔬菜之王的美稱,熱量低,營養價值也很高,富含抗氧化劑,幫助保護細胞免受氧化損傷,進而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其所含的雲香素有助於抑制血小板凝聚,避免血管阻塞、預防腦出血;所含的葉酸可以預防胎兒神經管缺陷,是孕期重要的營養成分。
不過,蘆筍爲高纖蔬果且富含鉀,所以腸胃潰瘍患者、需要低渣飲食者、痛風患者、腎功能障礙患者,不宜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