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設「臺灣光復紀念日」 時力:赤裸裸的歷史挪用與政治操作
大陸全國人大通過設立10月25日爲「臺灣光復紀念日」的決定,圖爲近日一場在北京舉行,有關紀念臺灣光復八十週年的書畫展上,送給嘉賓的袋子上,印有相關文字。記者陳政錄/攝影
中國大陸14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近日表決通過,設立「臺灣光復紀念日」。時代力量表示,1945年10月25日中國共產黨尚未建國,也未在對日戰爭中有任何直接貢獻,中共此舉,只是赤裸裸的歷史挪用與政治操作。
時代力量認爲,自1949年以來,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長期圍繞「誰纔是中國正統」展開角力,「光復」正是在這場爭奪中被反覆挪用的象徵。國民黨藉由「光復」,主張自身代表中國的合法性,但這場歷史論述早已與臺灣人民的生活與民主選擇脫節。
時代力量指出,1971年中華民國失去聯合國代表權後,臺灣社會逐漸迴歸現實。蔣經國與李登輝任內推動政治本土化,使中華民國在臺灣落地生根,這段過程雖然曲折,卻奠定臺灣社會的民主基礎,也讓「中華民國的臺灣化」與「臺灣人民的國家認同」逐漸交會。
時代力量表示,2000年政黨輪替後,國民黨背離蔣經國、李登輝時期的務實路線,轉向「再中國化」,在兩岸關係上逐步向中共靠攏。不僅削弱臺灣社會的凝聚力,也讓「親共、反中」這個早該有共識的議題,至今仍是政治撕裂的根源。
時代力量認爲,國民黨在「九二共識」上的立場變化,清楚顯示其在中國議題上的退讓。從1999年李登輝提出「特殊國與國關係」,到2000年蘇起創造「九二共識」一詞,再到馬英九與洪秀柱時期的不斷妥協,直至國民黨主席當選人鄭麗文回覆中方賀電,僅承認「堅持一箇中國原則」,「各表」早已不復存在。
時代力量表示,許多臺灣人對「光復」一詞有矛盾情感,1945年國民政府接管臺灣,對許多家庭是壓迫與恐懼的開始。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戒嚴體制讓無數人民噤聲、甚至家破人亡。從1991年國大改選、1992年立法院全面改選,到1996年首次總統直選,臺灣人民已用選票重新定義國家主權的歸屬,主權不再來自「光復」,而是來自「人民」。
時代力量呼籲,臺灣不需要被誰「光復」,因爲我國早已靠自己走出陰影。八十年來,臺灣人民以勇氣、民主與務實,讓這個國家徹底本土化。無論名字是「中華民國」或「臺灣」,我國都清楚知道:國家存在於人民的意志之中,存在於這片土地的日常生活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