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轉型「不能建立在我們的苦難犧牲」 印尼工人來臺陳情促總部調查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ERF)與印尼環保組織AEER 及 WALHI ,以及來自印尼鎳礦工業區周邊的社區居民、原住民及華新麗華印尼子公司的員工,在與華新麗華公司代表進行實體交流後,於總部前舉行記者會。記者葉冠妤/攝影
因應能源轉型,近年印尼鎳礦產業急遽擴張,卻帶來環境污染、土地權侵害、工安悲劇等問題。環境權保障基金會(ERF)、印尼環保組織AEER及WALHI ,以及來自印尼鎳礦工業區周邊的居民、華新麗華印尼子公司的員工今於華新麗華總部前召開記者會,要求華新麗華揭露供應鏈涉及的問題供應商、對勞工職災傷亡負責、公開燃煤電廠營運狀況、排放數據等,也呼籲華新麗華立即實施全面的人權與環境盡職調查,並定期與在地社區交流。
華新麗華透過旗下子公司在印尼莫羅瓦利(Morowali)與韋達灣(Weda Bay)等工業區內經營冶煉廠與燃煤電廠,與青山集團、浙江華友鈷等中國企業有密切合作關係。
環境權基金會說,在莫羅瓦利工業區(IMIP),華新麗華的冶煉廠與燃煤電廠距離中小學僅幾百公尺,當地學生、婦女等經常發生皮膚感染和呼吸道問題,卻因財力不足,難以購買口罩、看醫生。在韋達灣工業區(IWIP),除上述環境與社會影響,華新麗華已有一座燃煤電廠,還持續在蓋新的,與全球淨零趨勢背道而馳。
WALHI空間規畫與基礎建設專案經理Sawung Rukmono表示,爲了鎳礦加工所設的自有燃煤電廠,不但將氣候變遷變爲氣候災難,也導致周邊地區的空污與水污染。
當地自救會Fakawele創辦人Adlunfiqri Sigoro展示着當地的淹水照,他說供應鏈破壞環境、砍伐森林,更侵略了當地原住民的生活跟文化,產生的污染也影響着居民身體,且每逢下雨就淹大水,已經有11人因抗爭遭政府逮捕,「鎳礦產業的發展,不能建立在我們的苦難與犧牲之上。」
華新麗華印尼子公司華新鎳業工人Johan Sappara則說,去年9月,他的同事Andri工作時被壓傷,並從超過20公尺高處墜落身亡,而這只是去年至少17起類似職災中的其中1件,但華新麗華公司卻認爲是工人自己的疏失,將責任推給死者,也未公佈完整調查報告,也未提出改善工安的具體作法。
Johan說,華新麗華公司的獲利,都是員工血汗換來的,工廠裡每個月幾乎有3成的人生病,大家不可能無緣無故生病,大家長時間處於工作危險之中,既然是高檔的公司,就應該有高階的衛生安全措施纔對。
AEER協調人Pius Ginting指出,最新調查發現,華新麗華仍從PT GAG採購鎳礦,該公司是目前唯一仍在被稱爲「海洋亞馬遜」的拉賈安帕特島上採礦的企業。此外,華新也與涉及多起人權侵害的中印合資企業 PT Weda Bay Nikel 保持關係。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企業責任與國際事務主任孫興瑄表示,雖然華新麗華接見了遠道而來的印尼代表,但對談並沒有給任何實質承諾與迴應。
此次跨國聯合行動,除要求華新麗華揭露其供應鏈涉及的問題供應商、缺乏透明度的營運與調查資訊、以及對勞工傷亡事件負責等問題,也呼籲華新麗華立即實施全面的人權與環境盡職調查、公開營運資訊、並納入社區與工人蔘與機制,真正負起跨國企業應有的責任。
對此,華新麗華迴應一直將永續發展視爲企業核心責任,將持續投資環保設施、引進國際標準、領先業界每年主動公開永續報告,詳列減排成效、資源回收與環境管理措施,公司始終樂意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與建議,並以具體行動持續改善。
針對環境權保障基金會所提疑慮,華新麗華表示,公司不僅第一時間以書面方式多次回覆,並已安排公司永續長及事業羣總經理率領團隊與基金會進行面對面溝通,提供完整資料、詳實說明並更正錯誤訊息,同時在印尼也持續與園區ESG基金會進行溝通,並推動CSR項目,在印尼的營運也嚴格遵守當地法規,對於基金會所提出的具體問題,公司均已實地查證並予以迴應與澄清,並指出部分資訊應與事實不符。經多次溝通後,對於環權會今日說法深感遺憾。
當地自救會Fakawele創辦人Adlunfiqri Sigoro說,供應鏈破壞環境、砍伐森林,更侵略了當地原住民的生活跟文化,產生的污染也影響着居民身體。記者葉冠妤/攝影